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2025年02期
舞蹈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物感”与“舞感”——两汉魏晋六朝的“物感”论与中国乐舞

窦可阳;何颢羽;

中国古代的“物感”说可追溯到《乐记》,它历经两汉时期的逐步发展,至魏晋六朝时期成熟,并对当时的“舞感”理论产生深远影响。总体而言,两汉魏晋六朝时期的“物感”说对“舞感”理论的建设体现在两个层面:不仅在于“物”之向度,即注重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与肢体动觉的捕捉;还体现在“心”之向度,即强调对内在世界的感受与情感层面的表达。在“物感”说的影响作用下,两汉魏晋六朝的“舞感”从单纯注重视觉观赏发展为肢体动觉与内心情感并重的表演感觉,这一转变推动了后世乐舞艺术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2025 年 02 期 No.174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易学阐释研究”(项目编号22BZW056)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编导教育研究专题

中国舞蹈编导教育回顾与展望

张守和;

基于舞蹈科学的基础理论,舞蹈编导教学存在着合理性与现实意义,在以“力效”理论为依托的核心能力掌握基础上,舞蹈编导的教育确定了以培养复合型、高层次艺术创作人才的目标。舞蹈编导从早期的经验性复制到作为教学内容,直至成为独立学科,伴随着中国舞蹈教育历程,经历了早期探索、自主发展与学科化建设、体系化发展等数个历史阶段。在面向未来的编导教学实践与应用中,其在舞蹈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愈加明确,学科化建设愈加完善,在美育语境中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愈加凸显。在数字技术应用普及的当下,科技赋能编导实践也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

2025 年 02 期 No.174 ;
[下载次数: 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舞蹈编创的选材和立意》课程教学反思

王玫;

《舞蹈编创的选材和立意》既是专著也是课程,并相互关联。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四个方面的矛盾,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对舞蹈编创的选材和立意存在不同理解,即文中所说到的“悖反”。文章分析了产生这四方面矛盾的原因。同时,文章通过举例两个学生撰写的“舞蹈结构”,阐明“舞蹈结构”对于舞蹈编创的重要作用以及笔者对“舞蹈结构”的理解和编舞理念。

2025 年 02 期 No.174 ;
[下载次数: 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外国舞蹈研究专题

从“共舞”到“共情”:杰罗姆·贝尔的包容性舞蹈剧场《盛会》在北京

慕羽;曾敏瑄;

“包容性艺术”着重于社会平等与主体间性的理念,鼓励来自不同群体、具有不同身份的人们参与创作与交流,旨在打破既定的权力结构和艺术精英主义的藩篱,进而促进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接纳。在这一领域中,杰罗姆·贝尔作为一位世界级舞蹈家,具有显著代表性。文章将贝尔的舞蹈作品归类为“包容性舞蹈剧场”,原因在于贝尔不仅继承了舞蹈剧场的创作理念,而且在减少编舞或编导的主导作用上更进一步,以更加日常和生活化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舞台权力结构。《盛会》自2015年首演以来,十年间实现了跨文化的旅行,构建了一系列具身的、包容的文化间性的剧场公共空间。文章探讨了包容性艺术的概念、发展背景及其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关注了杰罗姆·贝尔的身体观以及《盛会》北京版的排演过程;通过收集一手文献、实地考察、线上线下观舞体验,以及与多位参与者的深入交流,试图分析《盛会》北京版多个维度的包容性实践:在身体层面,舞者身份的多样性打破了多重界限;在舞台层面,采用“半结构化”的构思,弱化了编导的角色,体现了去中心化的理念,让参与者“人人都是创作者”;在剧场层面,通过“全球在地化”的执行手法,实现了共舞,构建了一个融合本土文化记忆与跨文化对话的剧场空间,激发出观众内心深处的善意,达成“共情”。包容性艺术的实践与研究是一个全球性的前沿议题,众多中国从业者正积极投身于这一包容性事业之中。

2025 年 02 期 No.174 ;
[下载次数: 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日常身体的论述效力——杰罗姆·贝尔的舞蹈剧场创作

张岩;

杰罗姆·贝尔的舞蹈剧场创作通过日常物品、身体和口述记忆构建了具有论述效力的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呈现未经艺术加工的日常元素揭示了社会文化符号对个体的作用,同时展现了个体进行抵抗的可能性。贝尔将舞者从传统舞蹈技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个体的历史文化痕迹,使剧场成为引发观众批判性反思的场所。贝尔的创作体现了对“实践系统”的重视,通过变动中的个体实践挑战既定规则,实现了日常生活的批判性。

2025 年 02 期 No.174 ; 中央戏剧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戏剧艺术评论写作”(项目编号JG2024008)成果
[下载次数: 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全球史视角下的跨大西洋舞蹈网络

薛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全球史研究为舞蹈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舞蹈不再被视为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作为多元文化互动网络的一部分。文章基于全球史视角,对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跨大西洋舞蹈进行考察,它们分别是危地马拉“征服之舞”、贝宁萨尔萨以及阿根廷探戈。“征服之舞”反映了西班牙殖民者与玛雅人的历史,最初旨在为西班牙人歌功颂德,后来成为保存玛雅文化的载体。萨尔萨起源于古巴,在贝宁取得重大发展,承载着两国共同的历史记忆。探戈起初在非裔阿根廷人社区中形成,后来在美欧之间流传,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舞蹈。从全球史视角来看,这些舞蹈虽然有着不同的起源、传播方式和路径,但它们既是大西洋两岸联系的产物,又增进了大西洋两岸的联系,从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跨大西洋舞蹈网络的存在。

2025 年 02 期 No.174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英国影响研究(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项目编号22JJD770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2025 01
2024 06 05 04 03 02 01
2023 06 05 04 03 02 01
2022 06 05 04 03 02 01
2021 06 05 04 03 02 01
2020 06 05 04 03 02 01
2019 06 05 04 03 02 01
2018 06 05 04 03 02 01
2017 06 05 04 03 02 01
2016 06 05 04 03 02 01
2015 S1 06 05 04 03 02 01
2014 S2 06 05 04 03 02 01
2013 06 05 04 03 02 01
2012 04 03 02 01
2011 S1 04 03 02 01
2010 S1 04 03 02 01
2009 04 03 02 01
2008 04 03 02 01
2007 04 03 02 01
2006 04 03 02 01
2005 04 03 02 01
2004 04 03 02 01
2003 Z1 04 03
2002 04 03 02 01
2001 04 03 02 01
2000 04 03 02 01
1999 04 03 02 01
1998 04 03 02 01
1997 04 03 02 01
1994 02 01
1993 02 01
1992 02 01
1987 01

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王国宾,平心 ,矫立森

舞蹈美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其中主要包括智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审美心理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意义与价值。如果说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那么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教育,而舞蹈美育正好在此与之不谋而合、不期而遇,并有异曲同工

2002 年 02 期 ; 王国宾同志和主持的全国艺术学重点立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3,037 ] [被引频次: 109 ] [阅读次数: 2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试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罗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其实质是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心理的传承;是通过“群众间的直接传承”、“民间舞教学的传承”、“舞台艺术创作的传承”三个层次进行的。三者传承的方式不同,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各有所长,近年多有精辟的论述发表,本文侧重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的探索,旨在和同行们研讨如何运用其规律,共同使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精粹得到继承,并在各自的艺术实践中使之发扬光大。

2002 年 01 期 ;
[下载次数: 2,301 ] [被引频次: 101 ] [阅读次数: 3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

刘青弋;

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设,出现了不同学派之争。本文试图通过一些基本范畴和几个概念丛(意义相关的概念连接)的讨论,尝试为建立中国古典舞身体动作语言的当代话语谱系铺垫一个基础,在当代中国古典舞学科创建者们的创造实践与理论总结之外,提供一种建设性的思路。中国古典舞的身体应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亦是中国人身体美学与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本文对相关的几个关键词加以阐释,并依通常使用的词语之意义关联建立一系列概念丛。

2006 年 02 期 ;
[下载次数: 2,294 ] [被引频次: 91 ] [阅读次数: 5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兼谈舞蹈教育的本体价值

平心

<正> 20世纪的结束和21世纪的来临,不单是一个百年纪元的终结和一个千秋纪元的开始,它还标志着更多的东西……首先,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人类社会将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和时代;同时,科教兴国、信息革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生教育、艺术教育和美育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强音……。 在这跨世纪的门槛上,舞蹈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一方面,舞蹈教育作为人类最古老和最悠久的艺术形式,她必将在这个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纪焕发青春、充满生机和和发

1999 年 04 期 ;
[下载次数: 2,248 ] [被引频次: 88 ] [阅读次数: 4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研究

张素琴;

人类祖先传递到后代身上的有两大信息系统——生物遗传密码系统和语言系统。语言系统包括作为民族母语的"内语言"(语言文字)和第二母语的"外语言"(身体语言),它们的成熟就构成了民族文化母语的两个身份证——"民族语言"和"民族艺术"。民族艺术中最外显的就是舞蹈艺术。在类比思维的框架中,本文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角度探求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认定舞蹈艺术是一种表达、交流、反馈和互动的美学范畴中的"语言共同体"。

2011 年 01 期 No.83 ;
[下载次数: 2,805 ] [被引频次: 83 ] [阅读次数: 1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乡村美育与非遗舞蹈:艺术乡建的“校园美育”路径

黄际影;杜鹏;

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阵地,艺术乡建往往借助本土文化资源,形成当前乡村文化创新的新力量。而在广大农村,艺术乡建的内生力量已然存在——乡村学校美育。近年来乡村学校亦开展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文章基于舞蹈生态学理论,通过分析课间操、社团活动、校本课程三类非遗舞蹈进入乡村美育的案例,探讨乡村美育与非遗舞蹈生态位与生态幅的相互影响,从而探索表演性非遗的校园美育助力艺术乡建、提振乡村文明的路径。

2021 年 04 期 No.150 ; 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舞蹈生态学案例研究与理论整理”(项目编号17DE25); 北京舞蹈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舞蹈生态学理论阐释:‘生态位’与‘生态幅’的概念辨析和案例分析”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5,159 ] [被引频次: 59 ] [阅读次数: 5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彭吉象;项阳;

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将音乐、美术两门课程全部纳入统一的艺术课程,而且还增加了“新三门”即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文章初步解读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原则、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以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等主要内容。正因为如此,对于新的艺术课程标准的学习、领会和解读显得十分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章是一次初步的解读。

2022 年 05 期 No.157 ;
[下载次数: 4,241 ] [被引频次: 76 ] [阅读次数: 2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从角抵到百戏:从最新秦代考古发现说起

张济琛;史兵;张涛;

文章对湖北省荆州市凤凰山70号秦代墓中出土木篦上的角抵图案、秦都咸阳宫遗址壁画中的角抵图案、秦始皇帝陵园K9901陪葬坑新出土30多件陶俑以及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新发现金属乐舞百戏俑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全面总结了秦代角抵的考古最新发现成果。文章对笔者提出的秦始皇帝陵园K9901陪葬坑出土的陶俑应称为角抵俑做了进一步补充,并对角抵到百戏名称的演变从舞蹈史角度做了系统考证。文章认为秦始皇帝陵园K9901陪葬坑应称之为秦始皇帝陵角抵俑陪葬坑较为合理。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新发现金属质地的乐舞“百戏俑”改称为“角抵俑”更为严谨。

2023 年 02 期 No.161 ;
[下载次数: 4,034 ] [被引频次: 2 ] [阅读次数: 1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舞蹈美学漫谈

彭吉象;吕艺生;平心;

随着本刊近两年"艺术学沙龙"栏目的开辟与进展,2009年1月30日(即农历正月初五),在香山·四季御园又迎来了第三次学术交流活动,出席这次活动的专家学者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彭吉象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吕艺生教授和平心教授,另有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记录整理工作。本次沙龙的主题是"舞蹈美学"。谈话首先涉及舞蹈美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问题;其次探讨了法国新古典主义及启蒙运动与芭蕾舞和舞蹈美学的关系问题;最后讨论了德国古典美学及浪漫主义与舞蹈美学的关系问题。内容涉及舞蹈的叙事与抒情的历史,再现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关系,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问题等。对舞蹈创作与批评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

2009 年 01 期 No.75 ;
[下载次数: 3,316 ] [被引频次: 50 ] [阅读次数: 1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以舞入画: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的跨媒介探索

王一楠;

经过对《千里江山图》跨媒介的编创与再造,《只此青绿》探索了舞蹈与绘画相融合的艺术语言,呼应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旨归。《只此青绿》的诞生离不开近十年来《千里江山图》在艺术史研究和传播中的焦点地位,但具有图像所不具有的情感力量。舞剧的叙事贯彻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元创作理想,展现了“心中之画”与“山水之质”的碰撞,协调了叙述与情感、表现与再现之间的复杂关系。舞台上生灭变幻的同心圆环、曲折幽深的立体画卷、虚实相生的视觉奇观,带来了情与景的交融和意境的创生。《只此青绿》在展示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同时,带来了以时代眼光重审中国古代艺术资源和思想传统的启示。

2022 年 05 期 No.157 ;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宋元明清文人艺术中的苏轼图像研究”(项目编号22CF179)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3,131 ] [被引频次: 21 ] [阅读次数: 1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帮助视频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 290,376
今日访问量: 34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