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乡村美育与非遗舞蹈:艺术乡建的“校园美育”路径
黄际影;杜鹏;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阵地,艺术乡建往往借助本土文化资源,形成当前乡村文化创新的新力量。而在广大农村,艺术乡建的内生力量已然存在——乡村学校美育。近年来乡村学校亦开展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文章基于舞蹈生态学理论,通过分析课间操、社团活动、校本课程三类非遗舞蹈进入乡村美育的案例,探讨乡村美育与非遗舞蹈生态位与生态幅的相互影响,从而探索表演性非遗的校园美育助力艺术乡建、提振乡村文明的路径。
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彭吉象;项阳;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将音乐、美术两门课程全部纳入统一的艺术课程,而且还增加了“新三门”即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文章初步解读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原则、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以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等主要内容。正因为如此,对于新的艺术课程标准的学习、领会和解读显得十分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章是一次初步的解读。
从角抵到百戏:从最新秦代考古发现说起
张济琛;史兵;张涛;文章对湖北省荆州市凤凰山70号秦代墓中出土木篦上的角抵图案、秦都咸阳宫遗址壁画中的角抵图案、秦始皇帝陵园K9901陪葬坑新出土30多件陶俑以及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新发现金属乐舞百戏俑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全面总结了秦代角抵的考古最新发现成果。文章对笔者提出的秦始皇帝陵园K9901陪葬坑出土的陶俑应称为角抵俑做了进一步补充,并对角抵到百戏名称的演变从舞蹈史角度做了系统考证。文章认为秦始皇帝陵园K9901陪葬坑应称之为秦始皇帝陵角抵俑陪葬坑较为合理。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新发现金属质地的乐舞“百戏俑”改称为“角抵俑”更为严谨。
舞蹈美学漫谈
彭吉象;吕艺生;平心;随着本刊近两年"艺术学沙龙"栏目的开辟与进展,2009年1月30日(即农历正月初五),在香山·四季御园又迎来了第三次学术交流活动,出席这次活动的专家学者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彭吉象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吕艺生教授和平心教授,另有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记录整理工作。本次沙龙的主题是"舞蹈美学"。谈话首先涉及舞蹈美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问题;其次探讨了法国新古典主义及启蒙运动与芭蕾舞和舞蹈美学的关系问题;最后讨论了德国古典美学及浪漫主义与舞蹈美学的关系问题。内容涉及舞蹈的叙事与抒情的历史,再现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关系,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问题等。对舞蹈创作与批评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
以舞入画: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的跨媒介探索
王一楠;经过对《千里江山图》跨媒介的编创与再造,《只此青绿》探索了舞蹈与绘画相融合的艺术语言,呼应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旨归。《只此青绿》的诞生离不开近十年来《千里江山图》在艺术史研究和传播中的焦点地位,但具有图像所不具有的情感力量。舞剧的叙事贯彻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元创作理想,展现了“心中之画”与“山水之质”的碰撞,协调了叙述与情感、表现与再现之间的复杂关系。舞台上生灭变幻的同心圆环、曲折幽深的立体画卷、虚实相生的视觉奇观,带来了情与景的交融和意境的创生。《只此青绿》在展示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同时,带来了以时代眼光重审中国古代艺术资源和思想传统的启示。
新发展阶段乡村文创的价值逻辑、行动框架和路径选择
向勇;乡村振兴是乡产兴旺、乡居美丽、乡风文明、乡村和谐、乡民富足的全面治理,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引领是文化振兴。作为文化创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文创是文化创意的战略思维与实施路径在乡村振兴的创新适用。四川宣汉白马花田等地的艺术乡建代表了现阶段激活乡村经济的乡创实践。艺术介入乡村文创的行动框架包括故事驱动、IP授权、创新协同和价值共生等创意营造的综合手段,通过搭建智库平台、培养乡创人才、打造乡创论坛等治理手段的具体路径,积极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乡村文化经济的新业态,塑造人类乡土文明的新形态。
舞剧传播的受众卷入度研究——基于《只此青绿》微博数据的内容分析
韩玉坤;樊晓燕;引入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建立舞剧传播的解释框架,探寻舞剧传播效果的提升进路是舞蹈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接受理论为基础,运用词频、语义网络和扎根分析方法,从2710条《只此青绿》微博评论中提炼出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卷入度的范畴结构及相互作用机制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直观、情绪和个人化的话语修辞更易于进入舞剧传播舆论场;舞剧传播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效应和圈层化特征,建构起“核心—次核心—过渡—边缘”四层结构;舞剧传播的受众卷入度整体呈现“认知—情感—行为”递进关系,情感卷入是核心环节,应更充分地发挥认知、行为卷入作用。研究提出优化舞剧传播效果的四条建议:提升受众审美素养,规避娱乐化、庸俗化传播陷阱;调适舞剧记忆点节奏,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符号打通意义空间;依托大型社会文化仪式构建媒介事件,建构普通受众对舞剧艺术的期待视野;拓展舞剧人际传播网络,提升意见领袖媒介素养。
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王国宾,平心 ,矫立森舞蹈美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其中主要包括智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审美心理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意义与价值。如果说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那么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教育,而舞蹈美育正好在此与之不谋而合、不期而遇,并有异曲同工
醒狮舞“非遗进校园”的教学初探
张盈;王珊;"非遗进校园"是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助于广大青少年认识以非遗保护项目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是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教育实践,非遗传承的中国经验。文章以醒狮舞进校园实践为切入点,探索适合醒狮舞"非遗进校园"的具体实践与整体构想,并通过对醒狮舞的实践性反思,探讨"非遗进校园"所面临的质疑与反思。坚持非遗保护的本真性、整体性原则,是保证"非遗进校园"文化传承的根本。
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研究
张素琴;人类祖先传递到后代身上的有两大信息系统——生物遗传密码系统和语言系统。语言系统包括作为民族母语的"内语言"(语言文字)和第二母语的"外语言"(身体语言),它们的成熟就构成了民族文化母语的两个身份证——"民族语言"和"民族艺术"。民族艺术中最外显的就是舞蹈艺术。在类比思维的框架中,本文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角度探求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认定舞蹈艺术是一种表达、交流、反馈和互动的美学范畴中的"语言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