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 0 | 1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电影的音乐剧改编是跨媒介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从银幕到舞台包含着复杂的文本解码与转译的过程。文章以笔者参演的音乐剧《消失的她》为例,认为这部作品不同于以往国内的电影改编音乐剧,在电影文本基础上通过跨媒介改编构建“互文性”关系,音乐剧借助电影的先在叙事与影像媒介的深度介入,打破传统舞台与银幕的界限,以“文本互涉”“幽灵回归”“媒介自反”“蒙太奇叙事”的方式深化观众对故事情感的多维审视。音乐剧《消失的她》展示出跨媒介改编中现代音乐剧与电影发展的双向互动,以实验性的姿态揭示了电影艺术、电影语言、电影媒介深度介入音乐剧的可能。
Abstract:The musical adaptation of film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phenomenon in trans-media artistic creation. The transition from screen to stage entails a complex process of textual decoding and transformation. Distinct from previous film-to-musical adaptations in China, the musical“Lost In The Star”establishes an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through trans-media adaptation based on the film's narrative. By utilizing the preexisting narrative framework and the profound integration of film media, the musical transcends traditional boundaries between stage and screen. Employing strategies such as “intertextuality, ” “ghostly return, ” “media reflexivity, ” and “montage storytelling, ” it enriches the audience's multidimensional emotional engagement with the narrative. “Lost In The Star”exemplifies the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modern musical theatre and film in the context of trans-media adaptation. Adopting an experimental stance, it unveils the possibilities for deeply integrating film art, language, and media into the domain of musical theatre.
① 陈世雄:《电影思维和戏剧思维的互相渗透》,《艺术百家》1996年第2期,第74-79页。
② 胡瑞娟、李亚峰:《新世纪西方戏剧改编电影的艺术创作研究》,《电影文学》2024年第6期,第124-127页。
(1)[苏]B·日丹:《影片的美学》,于培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第437页。
(2)陶爽:《剧影互动视角下的国产电影及戏剧经典再生产》,《电影文学》2024年第9期,第54-57页。
(3)何成洲:《跨媒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第66-75页。
(4)Gaudreault A,Marion P,“Transécriture and Narrative Mediatics:The Stakes of Intermediality” in Stam R,Raengo A,eds.,A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and Film,Malden,MA:Blackwell,2004,p.65.
(5)[加]琳达·哈琴、西沃恩·奥弗林著:《改编理论》,任传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6页。
(6)张春晓、高文丽:《悬疑与怀旧:2020—2023年中国犯罪电影的现实变奏》,《电影艺术》2024年第1期,第75-81页。
(7)[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巴黎,1969年,第146页,转引自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947页。
(8)容世诚:《“文本互涉”和背景:细读两篇现代香港小说》,陈炳良主编:《香港文学探赏》,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第252 页。
(9)“麦格芬”是希区柯克电影当中的一个重要叙事技巧,是一种并不存在的情节与话题,这种不存在的东西会引发出更大的悬念,它的存在是故事行动的催化剂,也使主人公一切行为合理化。这个词来源于希区柯克讲述的“苏格兰高原上的狮子”,指不存在且不相干的事。参见[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郑克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6-108页。
(10)[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57页。
(11)[法]伯努瓦·皮特斯:《德里达传》,魏柯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10页。原文来自雅克·德里达在《幽灵之舞》中的访谈,这段视频目前已被作者在互联网上公开,https://youtu.be/0nmu3uwqzbI?si=daC3H5PwJWiZvC3m,2007年1月27日。
(12)戴锦华:《凝视·舞台与屏幕:现代性的扩张与溃散》,《当代比较文学》2022年第1期,第3-32页。
(13)赵斌:《作为一般符号学的电影修辞理论——〈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能指〉思想遗产与价值重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1期,第24-33页。
(14)李洋:《雅克·德里达与幽灵电影哲学》,《电影艺术》2020年第3期,第3-10页。
(15)张慧瑜:《〈消失的她〉:悬疑感背后的时代焦虑》,《电影艺术》2023年第4期,第66-69页。
(16)[德]汉斯·蒂斯·雷曼:《后戏剧剧场》,李亦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
(17)[德]汉斯·蒂斯·雷曼:《后戏剧剧场》,第160页。
(18)Bertolt Brecht,Brecht on Film and Radio,trans.Marc Silberman,London:Bloomsbury,2000,p.11.
(19)杨佳凝:《从戏剧到电影:布莱希特的电影实践、理论与影响》,《戏剧艺术》2024年第1期,第23-34+50页。
(20)杨佳凝:《从戏剧到电影:布莱希特的电影实践、理论与影响》,第33页。
(21)何成洲:《跨媒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68页。
(22)何成洲:《跨媒介艺术研究》,《艺术管理(中英文)》2022年第1期,第10-13页。
(23)戴锦华、孙柏、魏然等:《戏剧与电影:亲缘、区隔与跨媒介——主题沙龙实录》,《当代比较文学》2022年第1期,第78-104页。
(24)[加]琳达·哈琴、西沃恩·奥弗林:《改编理论》,第79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J822
引用信息:
[1]金雅梦,孟祥权.创作边界与文本重构:跨媒介视域下电影的音乐剧改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5,No.175(03):27-33.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