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 5 | 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视觉修辞学经过近年的蓬勃发展已逐渐成熟,但对于学科体系下的微观领域研究以及与相邻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亟待完善。舞蹈作为以视觉调动为主的动态艺术,因其肢体语言的独特性,舞蹈语言一直作为人类一门独立的语言体系而存在,关于舞蹈学与修辞学的探讨也一直被提及却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视觉修辞学的范式下,笔者将舞蹈作品所创造的场景空间视为一个完整的视觉空间文本,深入探究中国舞蹈丰富的视觉修辞手法、视觉修辞方法、视觉修辞手段,尝试探索舞蹈视觉修辞学交叉学科构建的可能性。同时,通过研究梳理综括出舞蹈传播中以“形式化偏向”为主要属性特征的舞蹈视觉修辞方法(即视觉修辞格),并对不同舞蹈修辞格的界定、类型及在视觉修辞过程中所调用的视觉修辞手段进行解析和阐释。
Abstract:The study of visual rhetoric has gradually matured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micro field research under the discipline system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As a dynamic art focusing on visual mobilization, dance language has always existed as an independent language system of human beings due to its unique body language. The discussion on dance and rhetoric has also often been mentioned yet not formed a system. Under the paradigm of visual rhetoric, the paper takes the scenic space created by dance works as a complete visual space text, investigates how Chinese dance communicates by rich visual rhetoric methods, devices, and rhetoric means, and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between dance studies and visual rhetoric. Meanwhil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ance visual rhetorical devices in danc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zed by “formalized bias”, elucidates the definitions and types of different dance rhetorical devices, and deconstructs the visual rhetorical devices used in the process of visual rhetoric.
[1]刘建.舞蹈调度的形式陈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21.
[2]于平.论舞蹈构图的视觉效应[J].舞蹈,1994(01):17-19.
[3]威廉姆斯.形式与编码在设计/艺术/建筑中的应用[M].魏东,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49.
[4]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6]张秀奇,郭鸿燕,刘菲露.实用修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120.
①刘涛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用眼睛认知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是一种人们对外部世界具有结构化的认知方式。参见刘涛:《视觉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22页。
(1)视觉修辞符号在进行视觉劝服的过程中,其内容意义和视觉修辞结构的编码体系紧密相关。参见Marguerite Helmers&Charles A.Hill. Introduction. In Charles A. Hill and Marguerite Helmers(Eds.),Defining Visual Rhetoric,2004,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p. 1-24.
(2)主要指以系统且专业的视角开启的梳理与科研工作。参见王海涛、杨诗妍:《中国舞蹈百年史学史述论(1919-2019)》,《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9年第4期,第151-158页。
(3)舞蹈独特的传播介质与传播载体——人的身体:人的四肢、躯干、头部及面部表情。这是一套跨国别、跨人种、跨性别、跨年龄、跨文化的生物学遗传的一整套先天的语言表达系统。这种身体语言载体无疑是比人类的自然语言文字更早存在的前语言结构。参见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页。
(4)舞蹈语言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类语言表达体系。参见佟欣婷:《论舞蹈语言的运用和艺术表达方法》,《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165页。
(5)参见刘建:《舞蹈身体修辞术的进化》,《舞蹈》2008年第7期,第35-36页。
(6)参见刘建:《舞蹈身体修辞术的进化》,《舞蹈》2008年第7期,第35-36页。
(7)参见丁佩玲:《修辞格在舞蹈中的运用》,《百家论坛》2006年第3期,第45页。
(8)参见刘炼、朱紫薇:《说服艺术——文学修辞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文艺争鸣》2014年第7期,第188-190页。
(9)参见刘炼:《叙事舞蹈创作修辞技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年。
(10)在图像与视觉研究中,无论是“要素与结构”“符号与意向”还是“形式与内容”,二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参见刘涛:《视觉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38页。
(11)在传统的汉语修辞学中,将修辞格分为意义化的修辞手法和形式化的修辞手法。参见陈汝东:《修辞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32页。
(12)其中笔者又将其细分为舞蹈视觉借代、舞蹈视觉双关、舞蹈视觉夸张、舞蹈视觉喻拟等几种舞蹈作品表演和传播中主要的视觉修辞手法。
①汉语修辞学中对对比辞格的界定。参见张秀奇、郭鸿燕、刘菲露:《实用修辞》,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34页。
②参见刘涛:《视觉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40页。
③图片来自央视网:“2022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精彩片段《开幕式:雪花舞96名引导员<构建一朵雪花>》”视频截屏,参见https://2022.cctv.com/2022/02/04/VIDEGqkXaj1CQhdt4HAH7HpI220204. shtml? spm=C67245673465. PR3ExwbxGbMk. 0. 0。
①图片拍摄:新华社记者曹灿,参见新华网:“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专题报道”,http://www. news. cn/2022-02/04/c_1211554121_17. htm。
②图片来自央视网:“2022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精彩片段《开幕式:雪花舞96名引导员<构建一朵雪花>》”视频截屏,参见https://2022 . cctv. com/2022/02/04/VIDEGqkXaj1CQhdt4HAH7HpI220204. shtml? spm=C67245673465. PR3ExwbxGbMk. 0. 0。
(13)汉语修辞学中对对偶辞格的界定,参见陈汝东:《修辞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9页。
(14)对称图形是中国审美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方式。参见于平:《论舞蹈构图的视觉效应》,《舞蹈》1994年第1期,第17-19页。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的城市建筑布局和园林设计中尤为突出,大到城市、园林整体设计,小到装饰物件,处处都可以看到对称平衡之美:苏州园林里的山水楼阁、百姓大门前的石兽、喜宴上的红蜡烛、过年时的窗花、祝福寓意的中国结等。
①剧照摄于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摄影:何铭,参见https://weibo. com/ttarticle/p/show? id=2309404374095008533963。
①舞蹈由张继钢编导历时7年创作完成,2005年由21位聋哑演员在央视春晚演绎后,在国内外备受好评。
(15)舞蹈中的圆形构图可分为辅心式、中心式与两极式。参见于平:《论舞蹈构图的视觉效应》,《舞蹈》1994年第1期,第17-19页。
(16)即口头表达或者朗诵形式。
(17)即连用相同的舞蹈语句结构,仅在每一个舞蹈句子的些许单词上进行修改替换。
①卡农(Canon)原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意为“规律”。在乐理中,它通常指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以此而造成一种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形式。
②源自浙江音乐学院原创舞蹈《碇步桥水清悠悠》。
(18)四年后的《跨越》继续秉承了《士兵与枪》的反复式排比的修辞特点,特别在7分钟的版本中,可以说是《跨越》是《士兵与枪》的升级版。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J70-05
引用信息:
[1]何薇.舞蹈学与视觉修辞学的跨学科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3,No.162(03):112-122.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