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0 | 1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夏启两周古史建构与演进的背后是前主流古史观在两周转型的具体体现,因启与乐舞等文艺之关系密切,成为了舞本事的生成基础,而舞本事亦成为和认识古史建构与演进过程的线索。西周文献《夏书·武观》将夏道与饮食、万舞勾连起来,批评了启忽视恭敬的内在性要求。《崇禹生开》用于武王克商之后的典礼中,称颂启继禹之业的乐舞说优于禹婚娶说。东周文献中启上宾于天得乐舞之本事反映启为沟通天人之生人,其公请与私窃的手段构成正负形象之立论依据。两周三代观转型为四代古史观的过程中,启的正负面形象一直交替出现,但随着禅让说的生息与诸子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启的主流解释权为儒家所占据,圣王形象跃居记忆主流的同时,淫佚乱邦与私窃下用的舞本事也随之消歇。
Abstract:Behind the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Western Zhou and the Eastern Zhou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rmer mainstream view of ancient history in the Western Zhou and the Eastern Zhou. Because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Qi and music and dance and other arts and culture, it became the basis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 dance skills, and the dance skills have become the clues for sorting out and recognizing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ancient history. The Western Zhou document Xia Shu-Wu Cuan links the Xia Dao with food, drink, and dance, and criticizes Qi for neglecting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 respect. The “Chong Yu Sheng Kai” used in the ceremonies following King Wu's victory over the Shang, extol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music and dance theory of Qi's succession to Yu over the theory of Yu's marriage. The ability of Qi to get music and dance in the Eastern Zhou literature reflects the fact that Qi's means of communicating with the heavenly and human beings,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ag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three-generation view of the Western Zhou and the Eastern Zhou into the four-generation view of ancient histor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ages of QI have been appearing alternately, but with the birth of the theory of chanjeong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scholarly discourse of all the sages, the mainstream interpretation of QI has been taken over by Confucianism, and the image of the saintly king has jumped into the mainstream of the memories, and the ability to dance in a lecherous, unhealthy and chaotic way has also disappeared with the dance.
(1)参见曹建国:《论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本事》,《文学遗产》2012年第2期,第45页。
(2)魏鸿雁先生认为《武观》记载确切与否难以证明,从实证意义上看应非史实。参见魏鸿雁:《商周铭文叙事文体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23年,第330页。
(3)王翊:《〈诗〉本事与战国秦汉〈诗〉学的演进》,《文学遗产》2023年第4期,第66页。
(4)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83页。
(5)参见贾海生:《〈武观〉〈五子之歌〉与〈离骚〉》,《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3期,第34页。
(6)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60页。
(7)贾海生:《〈武观〉〈五子之歌〉与〈离骚〉》,第31页。
(8)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52-353页。
(9)参见魏鸿雁:《商周铭文叙事文体演变》,第330页。
(10)参见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5页。
(11)司马迁:《史记》,第85页。
(12)徐元诰:《国语集解》,第483-484页。
(13)参见徐元诰:《国语集解》,第484页。
(14)朱右曾、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0页。
(15)朱右曾、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第2页。
(16)参见吴毓江:《墨子校注》,第397页。
(17)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第260-261页。
(18)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第333页。
(19)朱右曾、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第2页。
(20)朱右曾、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第50页。
(21)按:晋唐时期十余卷本(十二、十三、十四)《古本竹书纪年》与明嘉靖时期二卷本《今本竹书纪年》的价值认识与真伪判断,程平山先生有过系统讨论。参见程平山:《竹书纪年与出土文献研究之一:竹书纪年考》,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页。
(22)“巷”,一作“居”。朱熹《楚辞集注》谓异文“居”非是。陈直先生《史记新证》引《隶释》卷十《汉幽州刺史朱龟碑》以为常语,扬雄《宗正箴》“五子家降”,孙诒让以“降”为“巷”之异文。王伟先生从是说,以为无作“居”字者。参见王伟:《〈楚辞〉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44页。
(23)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页。
(24)参见洪兴祖:《楚辞补注》,第21页。
(25)洪兴祖:《楚辞补注》,第22页。
(26)参见贾海生:《〈武观〉〈五子之歌〉与〈离骚〉》,第36页。
(27)参见程浩:《有为言之:先秦“书”类文献的源与流》,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301-302页。
(28)参见郭永秉:《论清华简〈厚父〉应为〈夏书〉之一篇》,《出土文献》2015年第2期,第131页。
(29)郭永秉:《论清华简〈厚父〉应为〈夏书〉之一篇》,第130页。
(30)参见古育安:《战国时代的古史记忆——虞夏之际篇》,中国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第253页。
(31)章宁:《逸周书疏证》,西安:三秦出版社,2023年,第474-475页。
(32)参见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25页。
(33)参见古育安:《战国时代的古史记忆——虞夏之际篇》,第253页。
(34)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第136页。
(35)顾颉刚、李学勤先生先后判断《世俘》为西周文献,顾颉刚先生又判断《孟子·尽心下》所言《武成》或即《世俘》,张怀通先生申论之,并判断其应是对原始记录谨慎编辑的结果,王坤鹏先生则对其中所载数字持怀疑意见,认为存在夸张炫示的可能,然认为其所述史事当无太大疑义。参见顾颉刚:《古史论文集》,顾颉刚著:《顾颉刚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4-245页;王坤鹏:《越在外服——殷商西周时期的邦伯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年,第11页。
(36)章宁:《逸周书疏证》,第260-261页。
(37)章宁:《逸周书疏证》,第261页。
(38)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429页。
(39)朱右曾、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第44页。
(40)徐元诰:《国语集解》,第29、94页。
(41)参见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500-502、555-556页。
(42)参见古育安:《战国时代的古史记忆——虞夏之际篇》,第200页。
(43)洪兴祖:《楚辞补注》,第7页。
(44)参见张觉:《吴越春秋校证注疏》,长沙:岳麓书院,2019年,第249页。
(45)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97-98页。
(46)参见李剑国:《中国狐文化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22年,第23页。
(47)参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822页。
(48)参见古育安:《战国时代的古史记忆——虞夏之际篇》,第251页。
(49)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第491-492页。
(50)参见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第491-492页。
(51)洪兴祖:《楚辞补注》,第98-99页。
(52)洪兴祖:《楚辞补注》,第99页。
(53)朱熹:《楚辞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13年,第48-49页。
(54)参见林家骊:《楚辞》,北京:中华书局,2023年,第89页。
(55)参见洪兴祖:《楚辞补注》,第98-99页。
(56)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第492-493页。
(57)朱熹:《楚辞集注》,第48页。
(58)参见徐广才:《〈天问〉新笺三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年第2期,第50-51页。
(59)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63页。
(60)参见王伟:《〈楚辞〉校证》,第125-126页。
(61)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泽螺居楚辞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74页。
(62)古育安:《战国时代的古史记忆——虞夏之际篇》,第252、284页。
(63)郭沫若先生将“宾”解释为“傧导”之义,胡厚宣先生理解为“配”,陈梦家先生理解为“宾客”“宾见”,于省吾先生理解为“配享”“从祀”,常玉芝先生理解为“宾迎”,王挺斌先生理解为“引导”,古育安先生认为“傧导”与“配享”说可以并存。参见古育安:《战国时代的古史记忆——虞夏之际篇》,第273-281页。
(64)委婉语的历史文化之来源与关系的讨论参见王晨、雷世斌:《汉韩自谦、自贬委婉语对比分析与文化阐释——基于古籍文献与日常用语的考察》,《跨文化研究论丛》2019年第2期,第84-86页。
(65)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艾兰、邢文主编:《新出简帛研究——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32页。
(66)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81页。
(67)司马迁:《史记》,第1824-1825页。
(68)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第30页。
(69)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第492页。
(70)参见古育安:《战国时代的古史记忆——虞夏之际篇》,第294-295页。
(71)阮元:《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影印本,卷四十二,第4418页。
(72)朱右曾、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第49页。
(73)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页。
(74)参见古育安:《战国时代的古史记忆——虞夏之际篇》,第298页。
(75)参见古育安:《战国时代的古史记忆——虞夏之际篇》,第252页,第254页,第230页。
(76)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553页。
(77)朱右曾、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第301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J709.2;K22
引用信息:
[1]王晨.舞本事与夏启两周古史的建构与演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5,No.175(03):45-53.
基金信息: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德’视角下先秦廉政思想研究”(项目编号SZ2024C0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