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于舞蹈与地理关系的认识散见于我国古代经、史、子、集。20世纪80年代起,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记录到舞蹈与地理的交叉研究,开始构建舞蹈与地理环境关系分析方法,并进行不同舞蹈文化区的类型总结。21世纪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和乡村建设等现实需求,舞蹈与地理的跨学科研究将更加深入,注重内部多样性、互动性和关联性。未来须进一步开拓文化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与舞蹈学的跨学科研究空间,明确“舞—地—人”的研究思路,关注如文化景观、文化空间等主题,构建舞蹈地理学科体系,强调舞蹈与地理的双向互动。
315 | 0 | 6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 孙景琛.中国舞蹈通史(先秦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97.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043-1045.
[3] 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378.
[4] 常璩.华阳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3-4.
[5] 郦道元.合校水经注[M].王先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437.
[6] 戴璟.广东通志初稿[Z].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2003:341.
[7] 周煌.琉球国志略 [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5.
[8] 宗檩.荆楚岁时记[M].姜彦稚,辑校.长沙:岳麓书社,1986.
[9] 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4:380.
[10] 胡骁.“南岭民族走廊”瑶族长鼓舞文化阐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3(6):131.
[11] 李调元.童山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508.
[12] 李凤鸣,等.西和乞巧民俗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166.
[13] 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山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ⅱ.
[14] 珊丹.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的编纂看内蒙古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J].内蒙古艺术,2006(1):50.
[15]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民委.红河州彝族民间舞蹈[Z].内部资料,1993:11.
[16] 资华筠,王宁,等.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17] 资华筠.关于《舞蹈生态学》[J].南方文坛,1997(04):38.
[18] 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33-136.
[19]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文化教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3):8-13.
[20] 李雪梅.简析舞蹈表演人才的地域分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2(02):44-48.
[21] 李雪梅.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3):48.
[22] 于平.舞蹈形态学学科研究之我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1):6-7.
[23] 刘振兴,刘松林.地域文化与地域舞蹈[J].艺术百家,1993(03):114.
[24] 资华筠.舞艺·舞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47.
[25] 明文军.东方舞蹈文化比较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7-52.
[26]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277.
[27] 刘峻骧.东方人体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34-40.
[28] 吕艺生.从中外舞蹈教育比较看我国舞蹈教育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1996(02):33-38.
[29] 许薇.吴越地区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113-116.
[30] 王铮,吴必虎,等.地理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23.
[31] 田阡.流域人类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7.
[32]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01):158.
[33] 李绍明.西南丝绸之路与民族走廊[M]//段渝.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8:195.
[34] 叶笛.长江流域舞蹈文化互动:多元一体视角[J].民族艺术,2021(05):139-148.
[35] 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
[36] 王兆明.中国文化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文地理,1991(1):25.
[37] 李蕾蕾.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J].人文地理,2005(02):78.
(1)在《舞蹈生态学论丛》一书中,如傅德全《<抬皇杠>舞蹈语言的形成与保存》、黄泽桂《从贵州<钱杆舞>的变异看环境对舞蹈的影响》等文章分析地理环境对舞蹈语言的影响,张裕静《黄淮“歌”“灯”同源考辨》是从舞蹈的流播区域的历史与现实考察,进行舞蹈源流谱系的研究。资华筠、王宁、资民筠:《舞蹈生态学论丛》,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1年。
(2)截至2024年8月1日,根据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以“舞蹈生态学”为研究方法的硕博论文共159篇(博士11篇,硕士148篇)。
(3)苏娅:《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作者以此为基础,出版《中日韩古典舞蹈比较》一书,参见苏娅:《中日韩古典舞蹈比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
(4)柳银珠:《中、韩佛教仪式舞蹈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高仙玉:《中国朝鲜族舞蹈与韩国民族舞蹈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5)高棪、李维:《中西舞蹈艺术比较研究》,中国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
(6)刘永红:《“开、绷、直、立”与“拧、倾、曲、圆”——中西方传统舞蹈形态及文化精神的差异》,《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85-87页。
(7)蓝凡:《坐着的菩萨和站着的基督——东西方舞蹈的文化比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85-88页。
(8)田丽萍:《谈宗教信仰对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田丽萍:《中西方舞蹈比较研究》,《学术交流》2012年增刊1,第112-114页.
(9)章娟:《中西舞蹈艺术审美不同之我见》,《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1期,第79-83页。
(10)蔡蕾:《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之审美差异性比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1)刘丽兰:《中西方舞蹈文化之艺术精神分析》,《音乐探索》2010年第1期,第110-112页。
(12)张桐瑶:《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审美差异性比较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13)欧建平:《舞蹈艺术二题》,《中国民族》2023年第08期,第97-101页。
(14)陈利敏、苏水莲:《中美舞蹈教育制度比较研究》,《内蒙古教育》2008年10期,第19-21页。
(15)安诺:《中国与瑞典舞蹈教育的比较研究——瑞典舞蹈教育研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第108-112页。
(16)任艳花:《史学视野下的中西古代舞蹈教育思想比较研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第221-223页。
(17)徐瑾:《中美中小学舞蹈教育比较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8)刘洋:《中美高校专业舞蹈教学的对比分析》,长春: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19)贺佳玥:《中美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第151-155页。
(20)韩乔宇:《中英高校“即兴舞蹈”教学的比较研究》,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21)王颖:《新疆不同地域赛乃姆舞蹈对比研究——以南北疆为例》,兰州: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22)索美超:《文化地理学视阈下的山西代表性民间舞蹈语言研究》,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
(23)范文昊:《山东民间舞蹈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
(24)张涛、刘俪宁:《文化地理学视域下陕西民间舞蹈景观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第127-136页。
(25)叶笛:《文化涵化与多元一体:长江流域舞蹈的文化互动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
(26)王倩茹:《黄河流域中游舞蹈风格特征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
(27)唐白晶:《藏彝走廊多民族圈舞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第68-75页。
(28)金秋:《南方丝绸之路民族舞蹈的共同性研究》,《中国舞蹈学》2023年第2期,第13-27页。
(29)胡骁:《“南岭民族走廊”瑶族长鼓舞文化阐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第130-137页。
(30)马丽星、胡骁:《互融与共洽——以南岭走廊平地瑶“芦笙长鼓舞”为例》,《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第38-46页。
(31)胡骁、曹德祺:《民族走廊学说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以南岭民族走廊为例》,《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第169-179页。
(32)李旭旦:《人文地理学概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33)德伯里:《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王民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34)乔建中:《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第3-9页。
(35)Adam M.Pine,Olaf Kuhlke:Geographies of Dance:Body,Movement,and Corporeal Negotiations,Lexington Books,2013.
(36)李迪:《自然地理环境对恩施土家族文化空间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舍米湖摆手舞文化空间为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37)刘青弋:《传统舞蹈的公共空间建构及其应对挑战的力量——以南疆非遗舞蹈保护现状考察为个案》,《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0年第1期,第8-23页。
(38)索美超:《五台山金刚舞仪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解读》,《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0年第1期,第73-76页。
(39)石志如:《从“地方”如何书写舞蹈:新文化地理学的启发与再思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第107-112页。
(40)赵杰:《文化地理学视域下豫西北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耍老虎”为例》,《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J722.2;K90
引用信息:
[1]索美超.中国舞蹈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的学术历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4,No.170(04):104-113.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