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微信公众号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

  • 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舞蹈

    胡一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新时代以来,舞蹈艺术坚持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推出一系列精品佳作。这些作品或关注现实生活,记录社会发展进程,回应科技前沿动态,或植根文化传统,开掘历史文化宝藏,展现中华美学风范,或着眼交流互鉴,展现中国文化形象,讲述人民奋进故事,多姿多彩地舞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并共同构成正在徐徐展开的文化强国瑰丽图卷的舞蹈篇章。着眼未来,新时代舞蹈艺术必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深入生活,赓续文脉,潜心创作,服务人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力量。

    2025年01期 No.17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编导访谈专题

  • “编导要有舞蹈本体的语言逻辑”——胡淮北访谈

    胡淮北;张延杰;

    2024年11月,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在杭州结束。本届古典舞获奖提名作品《稚水微澜》的编导、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主任胡淮北教授,围绕本届“荷花奖”参评作品特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创新以及舞种建设等问题接受了本刊的访谈。

    2025年01期 No.17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民族身体文化是由身体本身建构的”——汪子涵访谈

    汪子涵;曾婕;

    2024年11月,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在杭州结束。本届古典舞获奖提名作品《狂草》的编导、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副主任、一级演员汪子涵,围绕本届“荷花奖”参评作品特点、中国古典舞表演教学以及创作等问题接受了本刊的访谈。

    2025年01期 No.173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作品的底层逻辑是作者的思想表达”——曾焕兴、李志新访谈

    曾焕兴;李志新;黄际影;

    由北京舞蹈学院选送,曾焕兴、李志新编创的《砺》(原名《一意孤行》)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编导围绕作品创作语汇、道具多义性、韵律化方法等问题接受本刊采访。

    2025年01期 No.173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舞蹈基础理论

  • 论多维度认知舞蹈

    朴永光;

    我国的当代舞蹈实践,主要是对舞蹈的艺术维度的实践,舞台舞蹈作品创作、舞蹈教育、群众舞蹈、舞蹈美育以至于对传统舞蹈再表述的实践也均囿于艺术维度。舞蹈实践内部虽然也有其他维度的实践,但总体面向较单一,多样化不足。当前舞蹈需要与社会建构、社会需求相协调发展,故亟需推动舞蹈的多面向、多样化实践,也因此有必要多维度认知舞蹈。文章拟讨论何为多维度认知舞蹈、如何多维度认知舞蹈、为何多维认知舞蹈等话题。

    2025年01期 No.173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从时间到空间的转向:民族舞蹈学视野中的舞蹈史书写

    郭瀚繁;仝妍;

    艺术史书写作为记录过往某一历史阶段艺术事象的“范式”之一,呈现出“一元论”向“多元论”的发展变化。传统舞蹈史书写具有明确的时间维度,而在当前“中国学派”的建设要求下,注重民族舞蹈学的空间维度,实现舞蹈史书写从时间到空间的转向,符合全球艺术史的研究面向。中国舞蹈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发展的特点,促使舞蹈历史书写既要关注“民族-国家”的普遍化层面,又要关注“民族-区域”的差异化层面,将民族舞蹈学作为中国舞蹈史书写的全新视界,关注舞蹈在历史中的自身发展及其与文化事象之关联,不仅是基于全球景观下中国艺术史书写的时代要求,更是建构中国舞蹈学学术体系的必要向度。

    2025年01期 No.173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舞蹈史

  • 《桑林》舞与简帛所见桑林神

    徐瑛子;

    商汤祷雨传说文本内容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历时变化,目前对汤祷传说和《桑林》舞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缺环,《桑林》舞求雨等问题须审慎看待。桑林是和殷商祖先有关的圣地,商人以各种方式祈求祖先赐予力量降雨驱灾、生殖繁衍。宋国以《桑林》舞招待晋侯属于不合于礼的情况,《左传》所载《桑林》舞可能与崇尚武力、崇敬祖先有关。根据战国铜器、考古实物图像及出土文献有关记载,《左传》所载《桑林》舞的旌夏是以羽毛编缀而成的大旗,其形状、色彩如同霓虹。《左传》所载桑林神及简帛所见桑林神均与战争、武力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尚不能直接断定桑林神为雨神。

    2025年01期 No.173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改作新歌”与曹植《鼙舞歌》的文本生成

    岳洋峰;曾智安;

    曹植《鼙舞歌》五首为“依前曲改作”而成,序言中交代了当时鼙舞的发展情况,五首歌辞体现出了发德、咏功、讽谏的政治功能。曹植《鼙舞歌》五首采用“依谱填词”的创作方式,主要表现在对经典句式的模拟与改造,与其他作品存在共用句式或相同句式,选择以流行于世的故事入诗等方面,彰显出浓厚的文人化特质。

    2025年01期 No.17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浑脱舞考

    李淼;

    “浑脱”的词源意义为“囊袋”,后发展为有多种表现形式的乐舞综合体。浑脱艺术的形成本质上是“浑脱”物品由实用功能性向艺术符号转变的过程;借助“浑脱”乐曲风格及名称可见其醉、武、踏、险等舞容,体现唐代纯舞与其他艺术门类交融发展的规律。唐宋“浑脱队”之间的承继映射出胡乐雅化的过程,显示出中华乐舞包容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及浑脱艺术由俗入礼的基本发展脉络。

    2025年01期 No.17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新见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辽墓乐舞壁画探微

    公蒗蒗;邓林霜;

    辽朝建立后与五代及北汉交流频繁,始终保持主动吸收中原礼乐文明的姿态。辽借助后晋完成了基本乐舞体系的建设,但辽代初年有确定内容的乐舞图像却较少见到。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红村辽太宗会同八年(945)墓的乐舞壁画展现散乐传入辽地后的生动场景,乐器有大鼓、笛、腰鼓、拍板、觱篥,舞蹈可能为胡人独舞的胡腾舞,表现为舞者着阔大长袖、圆脚幞头,足下没有舞筵,不用弦乐器伴奏,是唐末以来胡腾舞的新样态,结合苏思勖墓、《安重荣出行图》、刘廷斌墓、冯晖墓、扎鲁特旗浩特花墓中的乐舞场景,可证明胡腾舞曾于辽五代时风靡。新见辽墓乐舞壁画的发现与朝阳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地理环境有关,更离不开唐辽宋时期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作用。辽初盛行的胡腾舞形态不仅对宋代教坊“小儿队”中的“醉胡腾队”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丰富了民间神庙祭祀的舞乐形式。

    2025年01期 No.173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6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西方记者眼中的延安舞蹈

    张艳;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国家一批在华记者打破国民政府新闻封锁,先后到访陕甘宁边区,留下了珍贵、丰富、生动、鲜活的关于边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以“第三方”的视角比较客观地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延安军民以及延安文艺的故事,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文章梳理其中关于延安文艺的原始记载,以西方记者访问延安代表性的著述为重点,从激情澎湃的红色舞蹈、别具一格的交谊舞、盛极一时的新秧歌中透视延安时期文艺发展图景,探寻延安文艺发展密码,深入理解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文化追求与艺术品格,为当前的文艺建设提供参照。

    2025年01期 No.173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海外演出中梅兰芳戏曲舞蹈的民族审美建构

    祝凡淇;

    梅兰芳是中国舞蹈民族审美形态自觉建构的先驱之一。访日、访美、访苏的海外演出促成了梅兰芳以内生路径进行中国舞蹈的民族性建构。20世纪上半叶,在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下,梅兰芳对戏曲舞蹈进行雅致化改造并形成跨文化的现代审美视域。在海外演出中,梅兰芳的戏曲舞蹈得到他者的审美认同,文化身份得以彰显。在梅兰芳与异域学者关于中西表演理念的对话中,戏曲舞蹈的民族审美形态及其特质得以确证和凸显。异域学者提出的“梅舞”、东方“舞蹈家”的称谓以及对梅兰芳戏曲舞蹈的同情性解读,也彰显了中国舞蹈的民族审美形象。梅兰芳的戏曲舞蹈也为当代中国舞蹈的审美发生提供了重要实践和观念支撑。

    2025年01期 No.173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舞蹈文化

  • 从神圣之舞到生计之舞:反排木鼓舞的文化再造与景观重塑

    陈正府;冉思琴;

    民间舞蹈从娱神到谋生的功能转变,反映了文化实践在社会变迁中的动态适应与文化转译。反排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今已成为当地乃至贵州省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在当代“非遗”艺术实践的影响下,反排社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进行了深刻的文化转译与再造。反排木鼓舞最初源自苗族每十三年举办一次的鼓藏节,是一种祭祀性舞蹈。随着时代的变化,反排木鼓舞逐渐演变为兼具多重功能的非遗文化品牌与表征符号。从“为神而舞”到“为生计而舞”,这一转变反映了文化遗产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适应性调整及其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基于反排村的田野民族志考察,文章认为反排木鼓舞在多主体传承、多地域传播和多维度创编的过程中,改变了反排社会的文化心态、生活方式、生计观念与审美风格。通过不同空间中的文化再生产,反排木鼓舞的文化意涵与社会功能不断演变,几乎重塑了当地社区的整体文化景观。

    2025年01期 No.173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舞蹈的转型路径探索

    周黔玲;王情;

    近年来,传统舞蹈“再创造”的传承路径成为文旅行业推动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传统舞蹈的文化建设与产业化发展更是文旅融合中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本质上促进了传统舞蹈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更涉及文化产业、现代审美、市场需求等多维关联的深层次话题。文章基于文旅融合背景分析传统舞蹈转型的核心力量,并在多主体赋魅的操作路径中提出传统舞蹈新的文化样态,以期探索文旅融合赋能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挑战。

    2025年01期 No.173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从艺术创新到各民族共享:“哲仁嘿”的当代文化形态变迁

    阿木尔;崔玲玲;

    “哲仁嘿”乃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流传甚广之民间舞蹈。其早期形态为民间游戏,乌兰牧骑文艺工作者汲取民间游戏之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创新,使之演化为具有代表性的舞台舞蹈作品。舞台化之“哲仁嘿”迅速获得当地各民族群众之广泛认同与喜爱,成为各民族共同享有的大众文化形态。该舞蹈文化形态之变迁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结构紧密相关,其内含的审美心理、文化认同乃各民族共享之深层内在机制,是当代民族文化变迁的缩影。从艺术创新至各民族共享的“哲仁嘿”文化形态之变迁,对当代社会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2025年01期 No.173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舞蹈创作

  • 舞剧叙事中的“图-底”建构

    夏静;莫嘉琦;

    剖析舞剧叙事中的图-底共生现象,探究不同层级视觉符号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创作者遵循审美心理规律,构建当代舞剧视觉意象,探索能够达成视知觉平衡的叙事方式。文章从图-底构型原理的视角出发,剖释舞剧作品中远近情境的知觉焦点、图底反转现象以及虚实图像重叠所蓄积的情感力量等问题,借鉴格式塔视觉原理探索当代舞剧虚实结合的叙事新路径。

    2025年01期 No.173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舞剧音乐中的“聚焦”手法研究

    戴姗珊;

    由于缺乏对白,舞剧音乐创作相较于其他舞台音乐形式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结合叙事学理论,通过对多位一线舞剧音乐作曲家的访谈及其作品的分析,提出了音乐“聚焦”手法,分析舞剧音乐创作如何在没有对白的舞剧中有效传达情感和推动剧情发展,从而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对故事的理解。

    2025年01期 No.173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9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舞剧创作的系统性机制创新研究:以《五星出东方》为中心

    董宁;

    在全球文化交融与技术革新的背景下,舞台艺术创作亟需通过系统性机制创新实现文化传承与时代价值的统一。文章以北京演艺集团出品的舞剧《五星出东方》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通过多维机制创新构建艺术生产新范式的实践路径。该案例证明,舞台艺术的繁荣需以制度性创新整合资源、激活潜能,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构建开放包容的创作生态,为新时代文艺精品生产提供可复制的机制样本。

    2025年01期 No.173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非具象与智性重构:包豪斯总体舞蹈剧场构想与实践

    黄建新;

    包豪斯戏剧工作坊在戏剧艺术方面极具先锋性的突破与创见,往往被包豪斯工业设计领域的影响力所遮蔽。施莱默对于纯形式舞蹈剧场的实践以及格罗皮乌斯等人关于“总体剧场”的构想,早已为“总体舞蹈剧场”的推出吹响了先锋号,他们基于“非具象空间”舞台实践达至“临时共同体”剧场构型,以实现戏剧表达的“智性重构”,之于当下的舞蹈创作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2025年01期 No.173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舞蹈教育

  • 舞蹈教育专业的历时性变迁与当代转向

    张文海;靳金;

    我国专业舞蹈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中央戏剧学院的“舞运班”和“舞研班”。至2018年,“舞蹈教育”作为特设专业进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目录。文章通过梳理舞蹈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阐述“舞蹈教育”交叉学科的属性、时代需求、发展趋势以及学科研究前景,分析新时代舞蹈教师人才培养类型。

    2025年01期 No.173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提升综合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效果研究

    张伟;

    文章探讨了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在促进综合高校本科生自我意识方面的效果。围绕“身体觉醒”“课例教学”和“作品创作”三个阶段的课程设计,结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分析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中的反馈。结果表明,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帮助学生通过身体与思想的连接深化自我意识,还在自我意识基础上融入情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自我表达;能够在进一步加深自我认知的同时,促进身心整合与发展。教学实践与反馈分析验证了以舞蹈创作为载体的大学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对学生情感表达、心理成长、合作能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2025年01期 No.173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5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自我评价对青少年舞蹈学习动机的影响——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包妮娜;毛新瑞;

    文章旨在通过比较青少年专业舞蹈生与非舞蹈专业学生在舞蹈学习动机上的差异,探讨自我评价在青少年舞蹈学习动机中的作用。通过对537名青少年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专业舞蹈生在情绪改善、掌握技能等内部动机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舞蹈专业学生。中介分析进一步发现,舞蹈水平的主观自我评价在核心自我评价与舞蹈学习动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以上结果揭示了青少年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通过提升其舞蹈水平的主观自我评价进而增强舞蹈学习动机这一重要的心理机制。文章研究结果可以为舞蹈教育者提供在舞蹈教学中激发学生舞蹈学习动机的实用策略建议。

    2025年01期 No.173 14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国际舞蹈教育专题

  • 美国舞蹈高等教育“音舞相融”教学体系研究

    李超;蒋雯晶;

    美国舞蹈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初叶,最初脱胎于体育教育,围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舞者”这个问题,形成分别强调“人文性”与“技能性”的两类良性竞争培养路径。2024年QS专业排名靠前的九所美国高校的“音舞相融”课程体系注重音乐舞蹈跨学科合作,在课堂组织中重视现场伴奏和即兴教学,推出支持舞蹈家与音乐家合作创作等教学实践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部资助“跨学科舞蹈”等项目对舞蹈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这为中国开展“音舞相融”教学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国际经验。

    2025年01期 No.173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国际高等舞蹈教育中的跨文化态度与合作对称性——基于中国留学生编舞合作经历的访谈研究

    杨婷玉;尼古拉斯·罗威;

    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高等院校已将跨文化学习融入其学位课程。小组合作活动常被教师作为促进跨文化互动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灵活应对当下复杂的国际社会环境。在国际高等舞蹈教育中跨文化合作频繁发生,尤其在编舞课程的各类实践活动中时常涉及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以共建新的舞蹈想法与舞蹈形式。然而,随着跨文化互动中的文化复杂性日益增加,因文化差异性所产生的文化冲突在高等教育活动中也逐渐凸显。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半结构访谈方法,分析中国留学生在国际高等编舞课堂中的跨文化合作经历以及学习挑战。根据学者拜拉姆所提出的跨文化态度作为跨文化能力的一个维度,文章探究其如何影响学生进行跨文化合作编舞,且特别关注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消极的跨文化态度。为了理解这种负面态度对跨文化合作不同方面的影响,文章参照迪伦伯格所提出的合作对称性理论,即合作中的行动、地位和知识的对称性,来考察受访者所经历的编舞合作挑战,具体包括交流行为、创作实践和舞蹈文化价值观等方面。通过受访者的叙述性反思和相关问题的剖析,文章一方面提供国际舞蹈教育的细微视角以了解中国舞蹈留学生的实际学习经历,另一方面以启示中国舞蹈教育需重视相关跨文化活动及其人才培养的实践影响力。文章提出,在创造性舞蹈学习环境中,学生和教师应具备复杂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实现更加有意义的文化交流和学习。

    2025年01期 No.173 16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