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瑛子;
商汤祷雨传说文本内容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历时变化,目前对汤祷传说和《桑林》舞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缺环,《桑林》舞求雨等问题须审慎看待。桑林是和殷商祖先有关的圣地,商人以各种方式祈求祖先赐予力量降雨驱灾、生殖繁衍。宋国以《桑林》舞招待晋侯属于不合于礼的情况,《左传》所载《桑林》舞可能与崇尚武力、崇敬祖先有关。根据战国铜器、考古实物图像及出土文献有关记载,《左传》所载《桑林》舞的旌夏是以羽毛编缀而成的大旗,其形状、色彩如同霓虹。《左传》所载桑林神及简帛所见桑林神均与战争、武力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尚不能直接断定桑林神为雨神。
2025年01期 No.173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岳洋峰;曾智安;
曹植《鼙舞歌》五首为“依前曲改作”而成,序言中交代了当时鼙舞的发展情况,五首歌辞体现出了发德、咏功、讽谏的政治功能。曹植《鼙舞歌》五首采用“依谱填词”的创作方式,主要表现在对经典句式的模拟与改造,与其他作品存在共用句式或相同句式,选择以流行于世的故事入诗等方面,彰显出浓厚的文人化特质。
2025年01期 No.17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李淼;
“浑脱”的词源意义为“囊袋”,后发展为有多种表现形式的乐舞综合体。浑脱艺术的形成本质上是“浑脱”物品由实用功能性向艺术符号转变的过程;借助“浑脱”乐曲风格及名称可见其醉、武、踏、险等舞容,体现唐代纯舞与其他艺术门类交融发展的规律。唐宋“浑脱队”之间的承继映射出胡乐雅化的过程,显示出中华乐舞包容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及浑脱艺术由俗入礼的基本发展脉络。
2025年01期 No.17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公蒗蒗;邓林霜;
辽朝建立后与五代及北汉交流频繁,始终保持主动吸收中原礼乐文明的姿态。辽借助后晋完成了基本乐舞体系的建设,但辽代初年有确定内容的乐舞图像却较少见到。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红村辽太宗会同八年(945)墓的乐舞壁画展现散乐传入辽地后的生动场景,乐器有大鼓、笛、腰鼓、拍板、觱篥,舞蹈可能为胡人独舞的胡腾舞,表现为舞者着阔大长袖、圆脚幞头,足下没有舞筵,不用弦乐器伴奏,是唐末以来胡腾舞的新样态,结合苏思勖墓、《安重荣出行图》、刘廷斌墓、冯晖墓、扎鲁特旗浩特花墓中的乐舞场景,可证明胡腾舞曾于辽五代时风靡。新见辽墓乐舞壁画的发现与朝阳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地理环境有关,更离不开唐辽宋时期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作用。辽初盛行的胡腾舞形态不仅对宋代教坊“小儿队”中的“醉胡腾队”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丰富了民间神庙祭祀的舞乐形式。
2025年01期 No.173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6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张艳;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国家一批在华记者打破国民政府新闻封锁,先后到访陕甘宁边区,留下了珍贵、丰富、生动、鲜活的关于边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以“第三方”的视角比较客观地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延安军民以及延安文艺的故事,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文章梳理其中关于延安文艺的原始记载,以西方记者访问延安代表性的著述为重点,从激情澎湃的红色舞蹈、别具一格的交谊舞、盛极一时的新秧歌中透视延安时期文艺发展图景,探寻延安文艺发展密码,深入理解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文化追求与艺术品格,为当前的文艺建设提供参照。
2025年01期 No.173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祝凡淇;
梅兰芳是中国舞蹈民族审美形态自觉建构的先驱之一。访日、访美、访苏的海外演出促成了梅兰芳以内生路径进行中国舞蹈的民族性建构。20世纪上半叶,在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下,梅兰芳对戏曲舞蹈进行雅致化改造并形成跨文化的现代审美视域。在海外演出中,梅兰芳的戏曲舞蹈得到他者的审美认同,文化身份得以彰显。在梅兰芳与异域学者关于中西表演理念的对话中,戏曲舞蹈的民族审美形态及其特质得以确证和凸显。异域学者提出的“梅舞”、东方“舞蹈家”的称谓以及对梅兰芳戏曲舞蹈的同情性解读,也彰显了中国舞蹈的民族审美形象。梅兰芳的戏曲舞蹈也为当代中国舞蹈的审美发生提供了重要实践和观念支撑。
2025年01期 No.173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