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窦可阳;赵欣扬;
《周易》与先秦乐舞思想的关系历来罕有学者提及,主要原因是易学极少涉及舞蹈技巧的描述。实际上,先秦易学不但直接影响了先秦音乐思想体系的建构,也在两个维度上引导了先秦乐舞思想,本文将其概括为:以"畅美"为表征的身体美学维度;以"太和"为核心的形而上学维度;两维度一为由内及外的舒畅;一为阴阳对待形成的和谐。总体来说,《周易》并未过多纠结"器"的层面,而是在先秦易学阐释的视域中,在思想层面上深刻地影响、引导了先秦乐舞。
2020年02期 No.14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吴海清;
<正>按语:任何一种文化传统都会通过一系列机制塑造出自己的神圣经典,而人们围绕着经典的注疏、考证、阐释等也形成了经学传统。先秦以来,中国的经典和经学就深刻地塑造并决定了我们文明的思想方式和知识范畴,也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舞蹈作为中国文化领域一种与天地万物打交道的、规范人们行为方式和世界关系的文化形式与艺术类型,自然既是经典和经学所思考、规范
2020年02期 No.14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思宇;
对情感宣泄以至丧志的顾虑导致朱熹一生虽爱写诗却常怀戒惧警醒,但对同为艺术创作、情感表达的乐舞却表现出愉悦酣畅的向往与严谨理性的深入格致,这显然不能在朱子心统性情的哲学框架下得到解释。文章第一部分对朱熹不为人知的乐舞情怀进行完整呈现和分析,第二部分则深入朱子经学,细读《仪礼经传通解》中涉及乐舞思想的六篇文章,从阐释思路、阐释特点和核心内容等方面全局勾勒朱子经学阐释中的乐舞思想及其重建《乐经》的宏大愿景。由此,文章也得以在发掘技术和思想价值之余,从乐舞的角度形成对朱子性情论和贯通天人的理学全貌的更好理解。
2020年02期 No.141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温柔;
"方舱舞蹈"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在凸显舞蹈健康与医疗价值的同时,也给舞蹈医疗健康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诸多启示。文章立足舞蹈科学视角,基于"方舱舞蹈"的缘起及影响效果,对其价值与现实意义展开探讨;从"舞医融合"理念出发,分析"方舱舞蹈"作为新冠肺炎康复治疗的一种非医疗干预手段的可行性基础与依据,讨论"舞蹈处方"研究及应用于"方舱舞蹈"及其他舞蹈健康医疗方法中的必要性;通过对"居家舞蹈"情况的问卷调研,分析大众舞蹈健身活动在疫情期与平常期的差异。文章针对加强舞蹈医疗健康的基础性研究、多样化健康医疗舞蹈的研创与应用范围的拓展,相关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等问题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
2020年02期 No.141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95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孟梦;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蔓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全国舞蹈界人士积极投入到"抗疫"事业中,各级舞协、高校、舞蹈机构等系统迅速展开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性创作。舞蹈创作者借助互联网,以"舞蹈影像"的方式,通过"镜头"为战胜疫情助力发声,掀起了一股"以舞战疫"的创作热潮。短短两个月,数百部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舞蹈作品通过独特的"隔空创作"现身互联网的"舞台"。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次完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主题创作,网络文化因素的全面渗透使其创作过程呈现出显著的网络化艺术特点,这是对舞蹈创作形态认知方式的一次革新。在疫情防控期间这一特殊创作背景下,基于网络媒介传播的舞蹈作品形态多样、导向鲜明、时效性强,更带有"互联网+舞蹈"的显著特征。
2020年02期 No.141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107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黄龙光;
彝族花鼓舞是一种典型的仪式灵舞,其传承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在彝族传统丧礼与地方开新街节俗上,彝族花鼓舞是一种源于家族竞争、财富炫耀、两性交游的斗舞竞技。近年来,地方政府策划、举办了各级别彝族花鼓舞舞台比赛,推动了彝族花鼓舞的标准化、精致化与艺术化发展,同时也使彝族花鼓舞的传承逐渐脱离其原生民俗文化,并远离了民间传承群体。从斗舞到竞赛,显示出彝族花鼓舞传承的现代性变迁。
2020年02期 No.141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卿;
"跑十五"作为流行于鲁北平原的民俗仪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现代性在中国的推进,从"名"到"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人们的思想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为"跑十五"摆脱春节期间神圣时空的限定,进入舞台的世俗时空提供了前提;其次,文艺工作者借助专家身份,从"跑十五"的动作、伴奏、场图、角色等方面提炼出符号标志,将鼓子秧歌建构成型;最后,在鼓子秧歌的实践中形成的相关认知与实践本身不断互动,不仅构成现实中鼓子秧歌的诸多面相,更反身巩固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合法性地位。由此,我们从新的视角解析鼓子秧歌在当代社会所呈现的复杂面貌,并以此为个案揭示诸多中国民间艺术在20世纪所共同经历的嬗变。
2020年02期 No.141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59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罗旦;
珞巴族作为较少人口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族群文化独特,为当代社会留下了宝贵的具有原始遗风的文化现象。文章通过描述西藏米林县南伊乡珞巴族的舞蹈现象,阐释珞巴族文化艺术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2020年02期 No.141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雯;
文章是关于跨文化舞蹈教学问题与对策的个案研究,通过解析海外教学实践中,从跨文化舞蹈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提出中华舞蹈海外传播应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基础,师生建立"知音"式团队关系,相互扶持,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不拘泥于单一舞蹈教学模式,以其他姊妹艺术形式为教学推手,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探索多元式中华舞蹈跨文化教学路径。
2020年02期 No.141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春;
文章试图借助跨文化传播中有关"文化同构"和"他者对自我意义建构"的传播命题,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相关舞蹈现象进行重新解读。正是通过"从他者出发"所形成的舞蹈文化之间的"互惠性理解",新中国舞蹈在随后与其他文化互动能力的提升上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启了新中国舞蹈自身范式建构的尝试。在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舞蹈现象的再阐释,有助于解读当前中国舞蹈何以世界性"在场"以及如何以全新的观念来重新认知差异性文化之间的互动。
2020年02期 No.141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55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梁丹玉;
文章从中国舞剧外国经典重构的基础与类型划分入手,对目前中国舞剧对外国经典文学重构的舞剧改编进行具体分析。在舞剧对外国经典的改编中,一面表现为对经典内容的直接改编和深入演绎,另一面表现为对经典的打破与重构,这也代表了当下中国舞剧跨文化经典改编的两种不同方式。在经典文本的跨界阐释中,中国舞剧的编导们在对外国经典文学的芭蕾改编中思考着如何实现当代与历史跨越百年的对位,思考着如何从经典的永恒性出发审视当代社会所面临着的问题,这也许正是经典穿越百年被阐释的意义之所在。
2020年02期 No.141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55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车延芬;
文庙佾舞舞谱记录了古代孔子释奠礼中的舞蹈动作、方位和造型变化等。文章以明代六种佾舞舞谱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学"比较法"与朱载堉"拟古舞谱"之方法,从"静"与"动","物"与"舞"梳理出明代文庙佾舞舞谱的特点。通过对舞佾与舞位四表,舞容与动势的解析,总结出文庙佾舞"动"的方法和规范。完整的文庙佾舞舞谱理论体系在明代初步形成,它对中国古代舞谱的再现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2020年02期 No.141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皓;
佾舞在越南有着较长的历史传承,曾是越南所构建的礼乐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越南的历史文献比较明确地记录了15—20世纪制作并使用佾舞的历史。尤其是阮朝的史料记录较为系统地反映了明命时期的佾舞制度:一是将其定为郊庙和上寿仪典中的用舞,二是明确其在相关活动中的表演程序,三是不断完善其主管机构清平署的人员配置。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越南的佾舞制度是综合参考了明、清二朝的制度,且更侧重于仿照清朝典制。这体现了越南宫廷佾舞的中国渊源,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礼乐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传承。
2020年02期 No.141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芳媛;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其原始构形理据中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在汉字中,"無""武""舞"的本义都是舞蹈,但是三字不同的构形提示我们它们可能分别指向不同时代的不同舞蹈形式,反映了不同舞蹈形态的典型特征。因此,本文联系中国舞蹈发展史,结合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的记载,分析"無""武""舞"三字的构形与构意,提出:甲骨文"無"字构形取象于殷商时期祈雨之巫舞,以"手舞"为典型的舞蹈动作特征;甲骨文"武"字构形取象于青铜器时代示威之武舞,以"足蹈"为典型的舞蹈动作特征;金文"舞"字构形取象于周代礼仪乐舞,以"手舞足蹈"为典型的舞蹈动作特征。
2020年02期 No.141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125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金浩;
文章认为"隐秀"的命题虽是针对"文"而言,但也适用于艺术范畴。全文以"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十季全新舞作《世界》为例,审视"隐秀"已经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如臂使指,为我所用。《世界》中的舞蹈语言是独特的,也极好辨识,有一种用身体语汇来展现的静默之美。"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作品创作不仅依靠成员之间的默契合作,更源于主创者王亚彬心中的艺术梦想,即"感当下之态,舞世界乾坤"。
2020年02期 No.141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侯文靖;
当今时代处于转型与变化之中,舞蹈的形态也正在发生变化。当代剧场艺术的视觉性、整体性特征已经形成。当下舞蹈创作中,编导常常通过对舞台空间形式的改变,以限制的方式参与舞蹈本体表达,从而开掘舞蹈内在的行为本质,真正实现舞台空间形式与舞蹈本体互动的创作途径。《流浪者之歌》《滑》《霾》等舞蹈作品阐释了当代舞台空间形式开掘的内涵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舞蹈本体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舞蹈空间形式的改变呈现出舞蹈作品的行为意味,能够更充分地唤起观众的动觉体验,为观众带来一种新视角、新想象。
2020年02期 No.141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68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石志如;
《回顾》(Retrospective)由法国编舞家萨维耶·勒华结合美术馆档案式策展,运用参与式剧场模式与观众共同完成演出,此举在当代舞蹈生态中异军突起,并促使参与者重新思考舞蹈身体性。文章以梅洛·庞蒂"身体图式"为理论基础,考察作品《回顾》中表现出的身体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对身体在场的复本化感知与再现舞蹈的新联觉效应进行思辨。"身体图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舞蹈在身体感知角度的新思维以及看待身体的方法,为舞蹈学提供了身体研究的新视角。
2020年02期 No.141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134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龚倩;
舞剧《凤凰》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湘西舞剧"作品,实现了从民间神话故事到舞剧艺术的跨媒介改编,其创作特点呈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实现了从"湘西神话"到"湘西舞剧"的介质与媒体转换。具体表现为:从口头文学到舞剧的媒介样式转换,在改编过程中呈现出多要素"共同创造"的本质。第二,实现了跨媒介改编时精神主题的延续,即"献祭—拯救"的原始母题。具体表现为:对民族灵魂与精神的致敬,对"崇高美"的审视与追寻。第三,进行了跨媒介改编时剧情结构的一定沿袭与重组,即线性结构与"剥洋葱"式的情节展开。具体表现为:传统线性结构的单一性及其突破的可能性,较为滞缓的情节推进及其突破的可能性。第四,进行了跨媒介改编时文化意蕴与地域色彩的延续与放大,即巫楚与湘西民族文化色彩的浓烈浸染。具体如:巫傩文化气息的渗透与雄劲原始生命力的表达,凤图腾崇拜与"女性美"的体现。第五,进行了跨媒介改编时表达样式的重构,即传统与现代交融之下多样形式呈现。具体如:"抽离"与"交融"并存,"继承"与"游移"共存。
2020年02期 No.141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熊茵;孙洪涛;何沁;
文章基于舞蹈本质特征和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探析普及型舞蹈美育与艺术素养内涵,包括普及型舞蹈美育的逻辑;以胡塞尔意向性意识行为理论和儒家"忠恕之道"内涵搭建的教育逻辑和教学实践设计的方法论;融汇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式和教学方法论设计教学模型,呈现普及型舞蹈美育的理念与实践;在教学模型的教学和组织方法组合设计阐述中讨论提炼学生舞蹈艺术素养内涵。
2020年02期 No.141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163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井志伟;黄婷婷;
动作教育源于舞蹈艺术学科,最早由现代舞理论之父鲁道夫·拉班提出,通过对身体结构、连接方式等的分析,挖掘与探索身体动作的多种可能性,从而达到身体动作开发、动作编创,以及动作鉴赏等目的。随着动作教育的深入开展,其教育功能已远不止于此。本研究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通过开展多维艺术创新思维训练,将动作教育与其他艺术形式,包括诗歌、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形式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了多艺术类型的交叉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开展多学科融合创新思维训练,将动作教育与文、理、工学科结合,对大学生进行了多专业类型的交叉创新思维训练。研究结果表明,多维艺术创新思维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自我觉察与突破创新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多元动作编创能力;多学科融合创新思维训练使得大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其学科专业中的特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将动作分析与学科专业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将动作分析应用于不同专业的多种技术可能性。
2020年02期 No.141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林婷;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迎来了我国核心教育理念探讨的高潮,高校舞蹈公共课在核心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应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文章对全国500份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后,提出普通高校舞蹈公共课围绕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确立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价值体系、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素养课程设计建议。
2020年02期 No.141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田培培;曾勤琴;
舞蹈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在当下正不断引爆更多价值的释放与生成,尤其在舞台形态方面的尝新已有丰硕成果。而同样在面对数字信息技术疾速发展的舞蹈教育领域,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静"。慕课作为技术与教育变革下的新产物,从理念到技术、从方法到手段、从内容到模式都为教育教学打开了全新的方向。那么舞蹈教育是否能够高度运用这样的前沿性技术手段为舞蹈人才培养打开更多窗口?作为舞蹈教育从业者,有必要发出这样的声音。舞蹈教育早已置身于现代化的进行时中,正如此次突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一时间将舞蹈"线上"课程推到了教学最前线。舞蹈慕课的上线,已是逃不开、躲不掉的未来趋势。
2020年02期 No.141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2K] [下载次数:1387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郭婷婷;
当前我国学前专业的舞蹈课程体系,基本沿用了专业舞蹈教学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如在课程设置上沿用专业院校的设计理念,在学生培养方面崇尚"表演中心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上模仿专业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然而反观学前专业的生源素质,舞蹈教育者忽略了学生们的普遍体格特征,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初近乎为零的舞蹈基础。在生源有别的前提条件下,更应寻找对策,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舞蹈教学模式,文中我们将结合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经验,简要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后文中简称"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的实际促进作用。
2020年02期 No.141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903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李丹;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拉丁舞专业不得不从"线下"转为"线上"教学,在"线上"出现重重困难的同时也展现出拉丁舞网课的可取之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授课已经是大势所趋,由此本文基于拉丁舞竞技能力的提升,提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效率最优化,并最大程度地提高拉丁舞专业学生的竞技能力。
2020年02期 No.141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