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微信公众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

  • 学术主持人按语

    赵大鸣;

    <正>多年来,笔者也是舞蹈理论与评论文章的忠实研读者。时间久了,不免养成几个看文章的心得与思路。其一,所论观点是否针对实际存在的舞蹈现象,不是夸夸其谈的空泛议论。以往看过的一些舞蹈理论文章,立意艰深、文辞浩繁,但往往与身边的创作现象无太大关系,心中常有遗憾。其次,是否有理论上的逻辑自洽,不像一般“偶感”“浅议”类的舞蹈文章,虽然措辞谦逊,却常常只是感受,不能自圆其说。

    2025年04期 No.176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抗战题材舞剧的民族形象建构

    毛雅琛;

    在全球化语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重背景下,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舞剧创作作为承载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活态载体,是当代中国舞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形象的建构过程深度交织着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的传承与重构。从记忆到身体、从视角到结构、从个体形象到民族群像,抗战题材舞剧中的历史重构不在于复现事件、复刻人物本身,而在于激活那些沉睡在时间尘埃中的民族基因,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结构的搭建、民族性格的内化与升华,实现文化记忆的解构、重组和民族精神的咏叹。民族形象的建构过程即是民族精神不断凝聚的过程,在“记忆—叙事—形象—认同”的动态链条中最终完成民族形象的意义建构,让历史中的“他们”,真正成为塑造今日“我们”民族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

    2025年04期 No.176 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铭刻与超越:“黄河”母题与抗战精神的舞蹈书写

    闫桢桢;刁淋;

    “黄河”母题在当代中国舞蹈创作中具有与众不同的地位,一方面,《黄河》协奏曲融合了西方经典音乐形式、中国音乐元素与革命文化意象,以音乐形式完成了抗日救亡为核心的“民族性”的主题表达;另一方面,以“黄河”为母题的舞蹈创作不仅成为当代舞蹈在形式探索方面的“先声”,也为“黄河”母题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精神。通过对传统舞蹈元素的组织、对外来舞蹈形式的本土化以及对时代精神的不断探寻,当代中国舞蹈在“黄河”母题的指引下,为20世纪中华民族与全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记忆提供了具有铭刻与超越双重价值的身体书写。

    2025年04期 No.176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艺术性重构——以舞剧《记忆深处》为例

    李念霖;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页。2017年,佟睿睿以张纯如书写南京大屠杀历史为素材,创作了《记忆深处》,以舞剧艺术的形式重建南京大屠杀记忆。该剧以舞者的角色扮演和身体动态激活了综合性的“记忆之场”,引导观众在沉浸式体验和强烈情感震荡中形塑记忆。与此同时,舞剧还以其艺术化重组、典型性凝练和仪式化缅怀等表达方式,超越了传统记忆载体对历史偏单一、静态、抽象的言说,成为南京大屠杀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

    2025年04期 No.176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四军舞蹈活动抗战动员的机制与成效

    胡靖;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战场开展的舞蹈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运用文艺进行革命动员的典范实践。在组织方面,新四军整合专业舞者、儿童剧团以及基层战士,形成三级梯队,并通过“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锤炼文艺兵。在创作进程中,采取创新改造民间形式、深度提炼生活素材、聚焦军事政治主题的策略,达成革命叙事的艺术编码。在演出活动里,践行覆盖军民受众、适应游击环境的流动剧场传播模式。这些实践成功将舞蹈的审美感染力转化为抗战动员力,为敌后抗战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彰显了艺术在革命战争中的独特价值。

    2025年04期 No.176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舞蹈学研究的中国学派·中国古代舞谱研究专题

  • 敦煌舞谱送拍研究

    温和;

    敦煌舞谱中的“送拍”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舞蹈史概念,由于其“打某拍段送”的习语化表现,过去常被解读为音乐伴奏相送的意思。文章通过以法藏敦煌舞谱P.3501为中心的本体研究,对舞谱中的送拍现象予以专门考证,证明送拍的实际价值在于提示舞拍的补充,敦煌舞谱的读者对象为当时的专业舞者而非乐人,而舞谱中的送拍本无提示音乐演奏的功能。此外,文章结合法藏P.3501《凤归云》舞谱的复原尝试,证实通过舞谱题注的准确解读能够对应生成唯一的舞谱,为理解唐宋俗舞的表演实践提供现实的观察。

    2025年04期 No.176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0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鹗《大成乐舞图谱》遗存考——以日藏岳和声孤本为线索

    潘大龙;

    明嘉靖间张鹗应诏入朝典乐,影响深远,然所进《大成乐舞图谱》原书久佚,难知其详。今见日藏孤本《大成乐舞图谱说》,系万历间岳和声据张鹗原谱修订而成,以之与《南雍志》《大成礼乐集》所存张谱遗文对勘,可复其原貌。张谱革新了器乐记谱法,主张以一弦为黄钟、全用散弹的独特琴论,兼又继存舞容旧制,成为一代释奠乐轨范,由此催生了《诗乐图谱》等众多著述,实为明代礼乐文献中承先启后的关键一环。

    2025年04期 No.176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3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明代释奠乐舞谱的并行系统研究

    文学;

    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十二部明代典籍中的释奠乐舞谱,发现明代成化后并存“洪武释奠乐舞谱”与“成化释奠乐舞谱”两个系统。“洪武释奠乐舞谱”系统以《(成化)杭州府志》为代表,“成化释奠乐舞谱”系统以《(弘治)大明兴化府志》为代表。文章详细分析了两大系统内部诸谱间的承袭、变异与讹误问题,指出洪武、成化、嘉靖年间的三次改制是导致明代释奠乐舞谱系混乱及地方传授失序的主要原因,官方对地方释奠的长期轻视使这一情况加重。明代释奠乐舞出现并行系统及其谱系杂糅与实操混乱等问题,是导致清代释奠乐舞谱普遍出现文不配图、多谱杂糅现象的重要原因。文章试图厘清明代释奠乐舞并行系统生成与变迁的动因,为理解其舞容演变及清代释奠乐舞谱的相关现象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No.176 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音乐剧教育研究专题

  • 论音乐剧导演人才的培养规格

    黄凯;

    近年中国音乐剧产业迎来迅猛发展,也暴露出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我国音乐剧教育开办30年来,为市场输送大量演员,而导演人才仍然稀缺。合格的音乐剧导演人才,不仅应掌握音乐剧相关专业知识、戏剧导演理论与实践知识、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也应具有“以歌舞叙事”的能力、组织舞台行动的能力、领导团队合作的能力,还要有较好的戏剧文学修养、音乐舞蹈修养与舞台视听修养。因此,音乐剧导演人才的培养规格是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纯熟的导演能力及全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创作人才。

    2025年04期 No.176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音乐剧教育“热”背后的“冷”思考:高校音乐剧课程生态化转型

    杨扬;

    中国高校音乐剧教育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与文化产业繁荣的双重作用下迅速发展,专业数量迅速增加,社会关注度也随之不断提升。然而在这波热潮背后,也暴露出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中国音乐剧教育面临行业标准的缺失,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未能有效对接,师资结构单一且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这导致音乐剧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障。教育供给侧与市场需求侧之间存在明显断裂,不仅影响了音乐剧教育的发展,也制约了音乐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文章聚焦“生态化课程体系转型”路径,深入剖析当前面临的困境,并从标准建设、课程模块化、师资生态重构、产教融合机制优化四个维度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文章认为,如要推动音乐剧教育从政策响应向内生升级转变,应以“产业逻辑”来引导“教育逻辑”,实现从单点改革向系统协同的生态转型。高校应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结构,建立开放、互动、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同时,助推中国音乐剧产业的专业化与国际化。

    2025年04期 No.176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在中国音乐剧表演教学中的运用

    杨佳;

    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由凯瑟琳·菲茨莫里斯创立,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声音训练体系之一,现已成为国际表演训练的核心课程。该方法以“解构-重构”为框架,通过震颤与呼吸模式的重塑,构建科学化声音训练路径。其核心优势体现为:基于人体解剖学与神经学、能量学研究的科学性、启发式教学对潜能的激活、真实情绪表达的即时触发能力,以及呼吸震颤对角色塑造的拓展性。针对中国音乐剧表演教学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震颤-文本三阶段整合模型”:在基础震颤训练后,通过多系统协同发声开发融合音乐剧台词、唱段与情感表达的阶梯式训练体系,探索科学化训练范式,为音乐剧表演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2025年04期 No.176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剧目课程改革与实践

    訾靖涵;卓依·马克尼里;

    音乐剧剧目课程在音乐剧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集中体现着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中国的各院校,音乐剧剧目教学始终陷于“翻排经典”的思维桎梏中,难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动力与思考活力。北京舞蹈学院作为音乐剧人才最早的发源地及优秀人才培养院校,致力于构建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音乐剧本土化教学体系。在此背景下,北京舞蹈学院特邀百老汇资深专家卓依·马克尼里亲临教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方案,为中国音乐剧剧目教学注入鲜活丰富的实践案例,探索开辟更具创新性、独特性的音乐剧剧目课程发展道路。

    2025年04期 No.176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舞蹈史

  • 汉代“灵星舞”的仪式乐歌与文化内涵

    韦正春;

    灵星祭祀是古代“敬授农时”的制度,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周人制“籍田礼”,祭祀灵星,以后稷配食,至周宣王始弃“帝籍”,籍田礼一度废绝。汉高祖八年,刘邦令天下郡县立灵星祠,但未见“灵星舞”,至武帝时期,灵星祭与雩祭相融,祀灵星用壬辰位,壬为水,辰为龙,故灵星之祭含籍礼和雩礼的双重祭义。东汉时期,为继汉统,承周制度,复兴古礼,“灵星舞”再次登上农业祭典的历史舞台。“灵星舞”集歌、乐、舞为一体,舞分六成,“芟除、耕种、芸耨、驱爵、获刈、舂簸”,六成联缀,每成舞一章,其《诗》之篇目和演唱次序为《载芟》《大田》《甫田》《臣工》《良耜》《丰年》。

    2025年04期 No.176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舞蹈文化

  • 湘西苗族鼓舞的城市化重构

    罗莎;刘小标;

    湘西苗族鼓舞在城市化、旅游化与数字化冲击下,部分传承人移居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城市“鼓社”的重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旅游产业推动湘西苗鼓在城市构建新型“传承-传播”体系。在市场化导向下,传统苗族“鼓社”从宗法血缘结构向景区展演与苗鼓培训两类业缘结构转变。新媒体传播技术与传承主体的主动选择消解“身—鼓—场”三位一体的苗鼓仪式空间,可进一步推动苗鼓的宣传,并将受众转化为传承力量。最重要的是非遗乡村治理体系赋能地方“草根”向文化权威转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乡村苗鼓的传承模式,依靠分级保护策略建立非遗“弹性治理框架”,在核心技艺刚性保护与衍生形态创新间寻求动态平衡,为非遗的“第三条道路”提供实践启示。

    2025年04期 No.176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舞蹈教育

  • 舞蹈人才音乐能力的增值评价体系探究

    李莘;

    构建科学全面的舞蹈人才音乐能力评价体系,对舞蹈教育和舞蹈人才综合能力提升及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增值评价理念的引入适用于舞蹈学生音乐能力训练的个性化分层教学及多元评价,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能力层级和学习效能形成动态监测。文章对舞蹈人才的专业特征、学习倾向性和音乐能力评价现实操作进行具体研究,尝试提出并完善音乐综合能力增值评价的建构思路和具体方法。

    2025年04期 No.176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美育视角下的民族舞蹈传承与共同体意识构建

    饶娆;

    在新时代美育体系持续完善的背景下,民族舞蹈教育被赋予文化传承与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双重使命。文章以大美育视角为切入点,立足民族舞蹈的教学实践,梳理其在舞蹈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定位与育人功能,结合当前教育政策导向,探讨民族舞蹈课程在文化认同、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中的育人逻辑,提出以“课程融合—情境构建—共感生成”为路径的教学模式。

    2025年04期 No.176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舞蹈治疗

  • 身体·文化·疗愈:舞蹈治疗的中国路径

    唐怡;刘若雅;

    在全球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如何在非西方语境中构建具有文化根基的身心疗愈路径,成为一项亟需回应的理论与实践议题。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人类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视角,以“文化适应性”为理论切入点,以中国舞蹈治疗的本土理论建构为核心,首先从中国人的健康观、身体观的特点出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动中求和”“舞以载道”的思想,确立中国舞蹈治疗的文化定位;继而从四个维度尝试提出中国舞蹈治疗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身体—文化—疗愈”三重维度的深度挖掘,探索舞蹈治疗如何在中国语境中超越治疗技术,转化为具有人文关怀与文化修复功能的社会实践,彰显中国特色的身心智慧。

    2025年04期 No.176 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舞动治疗的应用与挑战——以北京舞蹈学院实践项目为例

    赵知博;陈萦宣;周祐瑄;王嘉欣;陈昭琪;

    文章以北京舞蹈学院在北京市健翔学校开展的“儿童舞动治疗”项目为案例,探讨舞动治疗在中国特殊教育体系中应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实践路径与关键挑战。研究对象为21名年龄在6至12岁、经临床确诊为轻度或中度ASD儿童。教学干预周期为期十个月,课程安排为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结合个别化与小组式教学,旨在通过身体引导、节奏模仿和空间互动等方式,促进儿童的身体协调、情绪表达与社交主动性。项目收集多源数据,包括课堂录像分析、结构化行为观察、教师与志愿者访谈、家长反馈等,初步建立了定性分析与行为指标相结合的评估框架。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儿童在情绪调节、眼神接触与协作行为等方面出现积极变化,反映出课程结构对行为失控、社交回避等典型症状的应对潜力。然而,研究也揭示了课程在评估标准、个体差异适配、团队协同与文化适应性方面的现实困境。文章结合项目经验,提出在中国语境下推动舞动治疗本土化发展的策略建议,并呼吁未来加强跨学科合作与数据驱动研究,以拓展舞动治疗在孤独症干预中的科学化应用基础。

    2025年04期 No.176 13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舞蹈训练与损伤研究

  • 中国古典舞中不同圈数条件下四位转产生机制研究

    张宇杰;李翰君;李小芬;

    “四位转”作为古典舞表演中的重要技巧,在训练和实际表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实际表演场景中,舞者除了对更高圈数的追求外,也期望在规定圈数下旋转时有一个更好的身体控制能力。因此,文章通过分析四位转的生物力学特征,对比不同圈数的四位转技术差异,找出影响启动阶段垂直角动量的关键指标,进而揭示单支撑旋转的产生策略,实现更高圈数旋转的动作和艺术追求,并为更加复杂的单支撑旋转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站立宽度和“蹲立”幅度的增加并不是舞者产生更多四位转圈数的原因,舞者蹬地发力的效果主要来源于双脚对地面施加的水平方向的力;(2)在不干预舞者动作的前提下,大部分舞者会增加上身反向旋转角度来产生更高圈数的旋转;(3)舞者需要产生更大的垂直角动量来维持更高圈数的旋转,且双臂的快速开合动作是产生垂直角动量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随动臂的快速收回动作。

    2025年04期 No.176 14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2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职业芭蕾舞演员舞蹈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许海慧;施展;王刚;向兴华;杨伟;陈仁波;

    文章旨在深入了解国内职业芭蕾舞演员的舞蹈损伤特点,分析损伤原因,为职业芭蕾舞演员舞蹈损伤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为对229例国内职业芭蕾舞演员损伤情况开展全样本调查,从舞蹈损伤部位、程度、性质、类型、原因等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探讨舞蹈损伤特点及防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29例职业芭蕾舞演员有202例存在不同部位损伤(损伤率88.2%),损伤部位前三位依次为踝部114例(损伤率49.8%)、腰骶部94例(损伤率41.0%)和膝部88例(损伤率38.4%);(2)202例存在损伤的职业芭蕾舞演员中,涉及不同部位损伤共计518例次,损伤程度前三位依次为轻度损伤242例次(46.9%)、中度损伤186例次(35.5%)、重度损伤90例次(17.6%);(3)损伤性质前三位依次为慢性损伤173例次(33.4%)、急性转慢性损伤138例次(26.6%)、急性损伤97例次(18.7%);(4)在明确不同部位存在多种损伤的前提下,损伤类型前三位依次为肌肉肌腱损伤331例次(构成比63.9%)、韧带损伤307例次(构成比59.3%)、关节及周围滑囊滑膜软骨损伤301例次(构成比58.1%);(5)损伤原因前三位依次为生理因素309例次(30.7%)、训练因素237例次(23.6%)、心理因素168例次(16.7%)。结论为职业芭蕾舞演员损伤率高,年龄越大、从事芭蕾舞时间越长、级别越高的演员,越容易出现损伤,多为轻中度、慢性损伤;损伤部位以踝部为主,肌肉肌腱损伤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生理因素是主要损伤缘由,其中机体素质欠佳是主要损伤原因。

    2025年04期 No.176 15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4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