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大鸣;
<正>多年来,笔者也是舞蹈理论与评论文章的忠实研读者。时间久了,不免养成几个看文章的心得与思路。其一,所论观点是否针对实际存在的舞蹈现象,不是夸夸其谈的空泛议论。以往看过的一些舞蹈理论文章,立意艰深、文辞浩繁,但往往与身边的创作现象无太大关系,心中常有遗憾。其次,是否有理论上的逻辑自洽,不像一般“偶感”“浅议”类的舞蹈文章,虽然措辞谦逊,却常常只是感受,不能自圆其说。
2025年04期 No.176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毛雅琛;
在全球化语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重背景下,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舞剧创作作为承载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活态载体,是当代中国舞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形象的建构过程深度交织着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的传承与重构。从记忆到身体、从视角到结构、从个体形象到民族群像,抗战题材舞剧中的历史重构不在于复现事件、复刻人物本身,而在于激活那些沉睡在时间尘埃中的民族基因,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结构的搭建、民族性格的内化与升华,实现文化记忆的解构、重组和民族精神的咏叹。民族形象的建构过程即是民族精神不断凝聚的过程,在“记忆—叙事—形象—认同”的动态链条中最终完成民族形象的意义建构,让历史中的“他们”,真正成为塑造今日“我们”民族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
2025年04期 No.176 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闫桢桢;刁淋;
“黄河”母题在当代中国舞蹈创作中具有与众不同的地位,一方面,《黄河》协奏曲融合了西方经典音乐形式、中国音乐元素与革命文化意象,以音乐形式完成了抗日救亡为核心的“民族性”的主题表达;另一方面,以“黄河”为母题的舞蹈创作不仅成为当代舞蹈在形式探索方面的“先声”,也为“黄河”母题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精神。通过对传统舞蹈元素的组织、对外来舞蹈形式的本土化以及对时代精神的不断探寻,当代中国舞蹈在“黄河”母题的指引下,为20世纪中华民族与全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记忆提供了具有铭刻与超越双重价值的身体书写。
2025年04期 No.176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念霖;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页。2017年,佟睿睿以张纯如书写南京大屠杀历史为素材,创作了《记忆深处》,以舞剧艺术的形式重建南京大屠杀记忆。该剧以舞者的角色扮演和身体动态激活了综合性的“记忆之场”,引导观众在沉浸式体验和强烈情感震荡中形塑记忆。与此同时,舞剧还以其艺术化重组、典型性凝练和仪式化缅怀等表达方式,超越了传统记忆载体对历史偏单一、静态、抽象的言说,成为南京大屠杀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
2025年04期 No.176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胡靖;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战场开展的舞蹈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运用文艺进行革命动员的典范实践。在组织方面,新四军整合专业舞者、儿童剧团以及基层战士,形成三级梯队,并通过“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锤炼文艺兵。在创作进程中,采取创新改造民间形式、深度提炼生活素材、聚焦军事政治主题的策略,达成革命叙事的艺术编码。在演出活动里,践行覆盖军民受众、适应游击环境的流动剧场传播模式。这些实践成功将舞蹈的审美感染力转化为抗战动员力,为敌后抗战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彰显了艺术在革命战争中的独特价值。
2025年04期 No.176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