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羽;曾敏瑄;
“包容性艺术”着重于社会平等与主体间性的理念,鼓励来自不同群体、具有不同身份的人们参与创作与交流,旨在打破既定的权力结构和艺术精英主义的藩篱,进而促进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接纳。在这一领域中,杰罗姆·贝尔作为一位世界级舞蹈家,具有显著代表性。文章将贝尔的舞蹈作品归类为“包容性舞蹈剧场”,原因在于贝尔不仅继承了舞蹈剧场的创作理念,而且在减少编舞或编导的主导作用上更进一步,以更加日常和生活化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舞台权力结构。《盛会》自2015年首演以来,十年间实现了跨文化的旅行,构建了一系列具身的、包容的文化间性的剧场公共空间。文章探讨了包容性艺术的概念、发展背景及其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关注了杰罗姆·贝尔的身体观以及《盛会》北京版的排演过程;通过收集一手文献、实地考察、线上线下观舞体验,以及与多位参与者的深入交流,试图分析《盛会》北京版多个维度的包容性实践:在身体层面,舞者身份的多样性打破了多重界限;在舞台层面,采用“半结构化”的构思,弱化了编导的角色,体现了去中心化的理念,让参与者“人人都是创作者”;在剧场层面,通过“全球在地化”的执行手法,实现了共舞,构建了一个融合本土文化记忆与跨文化对话的剧场空间,激发出观众内心深处的善意,达成“共情”。包容性艺术的实践与研究是一个全球性的前沿议题,众多中国从业者正积极投身于这一包容性事业之中。
2025年02期 No.174 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岩;
杰罗姆·贝尔的舞蹈剧场创作通过日常物品、身体和口述记忆构建了具有论述效力的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呈现未经艺术加工的日常元素揭示了社会文化符号对个体的作用,同时展现了个体进行抵抗的可能性。贝尔将舞者从传统舞蹈技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个体的历史文化痕迹,使剧场成为引发观众批判性反思的场所。贝尔的创作体现了对“实践系统”的重视,通过变动中的个体实践挑战既定规则,实现了日常生活的批判性。
2025年02期 No.174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薛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全球史研究为舞蹈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舞蹈不再被视为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作为多元文化互动网络的一部分。文章基于全球史视角,对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跨大西洋舞蹈进行考察,它们分别是危地马拉“征服之舞”、贝宁萨尔萨以及阿根廷探戈。“征服之舞”反映了西班牙殖民者与玛雅人的历史,最初旨在为西班牙人歌功颂德,后来成为保存玛雅文化的载体。萨尔萨起源于古巴,在贝宁取得重大发展,承载着两国共同的历史记忆。探戈起初在非裔阿根廷人社区中形成,后来在美欧之间流传,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舞蹈。从全球史视角来看,这些舞蹈虽然有着不同的起源、传播方式和路径,但它们既是大西洋两岸联系的产物,又增进了大西洋两岸的联系,从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跨大西洋舞蹈网络的存在。
2025年02期 No.174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鸿;
20世纪20-50年代,随着“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的正式建立以及苏联戏剧芭蕾中大量民族主义与英雄主义题材舞剧的推出,芭蕾这种源于欧洲的异质文化真正在俄罗斯完成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创新与蜕变。与此同时,以俄罗斯芭蕾大师尼古拉·塔拉索夫为代表的男子芭蕾教育家更是在提升该时期俄罗斯男子芭蕾演员舞蹈技术水平的同时,为他们的表演注入了该民族特有的尚武性精神,继而形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芭蕾流派的独树一帜的男子舞者的阳刚英武气质,也为日后俄罗斯男子芭蕾演员在世界范围内的惊艳亮相和频繁获奖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此,文章将聚焦于这一时期俄罗斯男子芭蕾的发展历程,对该时期内各个历史阶段的舞剧创作导向、男子芭蕾的教学宗旨以及表演风格等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分析,以期更为全面地探究俄罗斯男子芭蕾阳刚英武气质形成的根本性原因。
2025年02期 No.174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