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微信公众号


舞蹈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 “物感”与“舞感”——两汉魏晋六朝的“物感”论与中国乐舞

    窦可阳;何颢羽;

    中国古代的“物感”说可追溯到《乐记》,它历经两汉时期的逐步发展,至魏晋六朝时期成熟,并对当时的“舞感”理论产生深远影响。总体而言,两汉魏晋六朝时期的“物感”说对“舞感”理论的建设体现在两个层面:不仅在于“物”之向度,即注重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与肢体动觉的捕捉;还体现在“心”之向度,即强调对内在世界的感受与情感层面的表达。在“物感”说的影响作用下,两汉魏晋六朝的“舞感”从单纯注重视觉观赏发展为肢体动觉与内心情感并重的表演感觉,这一转变推动了后世乐舞艺术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2025年02期 No.174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编导教育研究专题

  • 中国舞蹈编导教育回顾与展望

    张守和;

    基于舞蹈科学的基础理论,舞蹈编导教学存在着合理性与现实意义,在以“力效”理论为依托的核心能力掌握基础上,舞蹈编导的教育确定了以培养复合型、高层次艺术创作人才的目标。舞蹈编导从早期的经验性复制到作为教学内容,直至成为独立学科,伴随着中国舞蹈教育历程,经历了早期探索、自主发展与学科化建设、体系化发展等数个历史阶段。在面向未来的编导教学实践与应用中,其在舞蹈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愈加明确,学科化建设愈加完善,在美育语境中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愈加凸显。在数字技术应用普及的当下,科技赋能编导实践也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

    2025年02期 No.174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舞蹈编创的选材和立意》课程教学反思

    王玫;

    《舞蹈编创的选材和立意》既是专著也是课程,并相互关联。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四个方面的矛盾,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对舞蹈编创的选材和立意存在不同理解,即文中所说到的“悖反”。文章分析了产生这四方面矛盾的原因。同时,文章通过举例两个学生撰写的“舞蹈结构”,阐明“舞蹈结构”对于舞蹈编创的重要作用以及笔者对“舞蹈结构”的理解和编舞理念。

    2025年02期 No.174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外国舞蹈研究专题

  • 从“共舞”到“共情”:杰罗姆·贝尔的包容性舞蹈剧场《盛会》在北京

    慕羽;曾敏瑄;

    “包容性艺术”着重于社会平等与主体间性的理念,鼓励来自不同群体、具有不同身份的人们参与创作与交流,旨在打破既定的权力结构和艺术精英主义的藩篱,进而促进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接纳。在这一领域中,杰罗姆·贝尔作为一位世界级舞蹈家,具有显著代表性。文章将贝尔的舞蹈作品归类为“包容性舞蹈剧场”,原因在于贝尔不仅继承了舞蹈剧场的创作理念,而且在减少编舞或编导的主导作用上更进一步,以更加日常和生活化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舞台权力结构。《盛会》自2015年首演以来,十年间实现了跨文化的旅行,构建了一系列具身的、包容的文化间性的剧场公共空间。文章探讨了包容性艺术的概念、发展背景及其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关注了杰罗姆·贝尔的身体观以及《盛会》北京版的排演过程;通过收集一手文献、实地考察、线上线下观舞体验,以及与多位参与者的深入交流,试图分析《盛会》北京版多个维度的包容性实践:在身体层面,舞者身份的多样性打破了多重界限;在舞台层面,采用“半结构化”的构思,弱化了编导的角色,体现了去中心化的理念,让参与者“人人都是创作者”;在剧场层面,通过“全球在地化”的执行手法,实现了共舞,构建了一个融合本土文化记忆与跨文化对话的剧场空间,激发出观众内心深处的善意,达成“共情”。包容性艺术的实践与研究是一个全球性的前沿议题,众多中国从业者正积极投身于这一包容性事业之中。

    2025年02期 No.174 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日常身体的论述效力——杰罗姆·贝尔的舞蹈剧场创作

    张岩;

    杰罗姆·贝尔的舞蹈剧场创作通过日常物品、身体和口述记忆构建了具有论述效力的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呈现未经艺术加工的日常元素揭示了社会文化符号对个体的作用,同时展现了个体进行抵抗的可能性。贝尔将舞者从传统舞蹈技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个体的历史文化痕迹,使剧场成为引发观众批判性反思的场所。贝尔的创作体现了对“实践系统”的重视,通过变动中的个体实践挑战既定规则,实现了日常生活的批判性。

    2025年02期 No.174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全球史视角下的跨大西洋舞蹈网络

    薛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全球史研究为舞蹈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舞蹈不再被视为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作为多元文化互动网络的一部分。文章基于全球史视角,对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跨大西洋舞蹈进行考察,它们分别是危地马拉“征服之舞”、贝宁萨尔萨以及阿根廷探戈。“征服之舞”反映了西班牙殖民者与玛雅人的历史,最初旨在为西班牙人歌功颂德,后来成为保存玛雅文化的载体。萨尔萨起源于古巴,在贝宁取得重大发展,承载着两国共同的历史记忆。探戈起初在非裔阿根廷人社区中形成,后来在美欧之间流传,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舞蹈。从全球史视角来看,这些舞蹈虽然有着不同的起源、传播方式和路径,但它们既是大西洋两岸联系的产物,又增进了大西洋两岸的联系,从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跨大西洋舞蹈网络的存在。

    2025年02期 No.174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0世纪20-50年代俄罗斯男子芭蕾的历史嬗变

    赵鸿;

    20世纪20-50年代,随着“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的正式建立以及苏联戏剧芭蕾中大量民族主义与英雄主义题材舞剧的推出,芭蕾这种源于欧洲的异质文化真正在俄罗斯完成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创新与蜕变。与此同时,以俄罗斯芭蕾大师尼古拉·塔拉索夫为代表的男子芭蕾教育家更是在提升该时期俄罗斯男子芭蕾演员舞蹈技术水平的同时,为他们的表演注入了该民族特有的尚武性精神,继而形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芭蕾流派的独树一帜的男子舞者的阳刚英武气质,也为日后俄罗斯男子芭蕾演员在世界范围内的惊艳亮相和频繁获奖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此,文章将聚焦于这一时期俄罗斯男子芭蕾的发展历程,对该时期内各个历史阶段的舞剧创作导向、男子芭蕾的教学宗旨以及表演风格等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分析,以期更为全面地探究俄罗斯男子芭蕾阳刚英武气质形成的根本性原因。

    2025年02期 No.174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舞蹈史

  • 宋代《武林旧事·舞队》补考兼“大小全棚傀儡”释意

    郑苏文;

    《武林旧事》所记之七十余种表演舞队多为假面装扮演出,含人物装扮剧、场景模拟剧、各类杂技等,虽出现于都市游行舞队之中,但本出于民间祭祀活动所用之各类节目。在民间醮仪活动中,演绎降神戏所搭之“棚”里,斋郎、判官、地仙等科仪关键角色可搭配组成系列表演,进而形成节目多寡不同的“大小全棚”。这些舞队与其组合构成了宋代民间杂剧表演的独特景观。

    2025年02期 No.174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舞蹈文化

  • 民俗秧歌研究的“生活传承”视角及其阐释向度

    张娅妮;

    从民俗文化整体论的视角而言,民俗秧歌不仅是一种民俗艺术形式,也是对日常生活具有建构意义的文化实践活动。“生活传承”作为民俗秧歌的传承方式之一,探究的是秧歌如何在地方社会生活中进行传承发展,揭示所关联的乡村社会正在发生的文化传承与变迁机制。文章从“生活传承”视角出发考察秧歌进入及影响民众生活的路径,分析民众以身体为载体的“关联型记忆”、以秧歌为基点的“生活化叙事”如何有效地呈现出民众的生活历史、生活变迁、生活情感及生活伦理,进而理解民俗秧歌对民众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文化意义。

    2025年02期 No.174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文化记忆视角下传统舞蹈的文学书写

    刘晓静;

    文学书写在传统舞蹈的阐释解读方面具有显著研究价值:第一,情感叙事弥补了实证研究的体验空白;第二,符号转换促进了文化记忆的跨媒介流传;第三,想象性重构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探索路径。当舞蹈研究突破技术分析的局限,进入文化记忆的阐释维度,文学书写便显现出不可替代的学科意义——它不仅是进行舞蹈研究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动传统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实践性载体。

    2025年02期 No.174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舞蹈评论

  • 从《沙湾往事》到《敦煌归来》——新时代“舞剧粤军”的高光时刻

    黄丹;于平;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舞剧粤军”,在此指广东的舞剧创演团队及其舞剧作品。在新时代的十余年间,广东的舞剧创演与其他省、区相比,不仅以量取胜,更以质显优。文章通过四个部分十二部作品的述评,来见证新时代“舞剧粤军”的高光时刻。

    2025年02期 No.174 8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资华筠舞蹈批评及其指导思想研究——兼议新时代中国舞蹈批评的精神重塑与实践路径

    王欣;邵泽宇;

    资华筠是中国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理论家、教育家、评论家及在中国舞蹈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舞蹈批评在对“三真”品格的自觉追寻中,逐步形成了不拘一格、深入浅出的文风特色,自舞蹈生态学的方法论到“舞蹈生态观”的认识论跨越,实现了科学指导思想下的理论自觉,也成为其舞蹈批评的突出特色。在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接续其思想理论成果,挖掘对当下舞业的指导意义:通过创新舞蹈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树立“三真”品格的批评精神,深化“激浊扬清”的批评旨归,弘扬“有深度的通俗”的批评文风,助力新时代舞蹈批评建设。

    2025年02期 No.174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中国舞剧“对仗”的“反象成势”

    沈佳楠;

    “对仗”在阴阳对立并生的哲思根基中诞生,在语言表达与视觉艺术的修辞中显形,在相反的表象或概念冲突中生成某种张力并表达意义,是尤其适宜舞蹈表意继承的文化基因。从古代哲学到现代舞蹈,“对仗”始终以凝练工巧、形意相对融相反相成的辩证之思,积淀而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智慧,塑造中国艺术的诗性美学特征。文章在传统哲学与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中的“对仗”启发下,力图探寻中国舞剧“对仗”的层次、形态、功能与意义,解读中国舞剧如何继承中国文化艺术中的“诗性”基因。

    2025年02期 No.174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舞蹈创作

  • 历史记忆的视觉生成:南京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创作的叙事策略

    许薇;金淼;

    南京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与舞剧在充分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叙事路径:其一,以舞台视觉符号的隐喻叙事展现具有南京地域特性的革命历史图景,完成对南京革命历史的视觉呈现与舞台转译;其二,以时空并置的空间修辞形成多重镜像下的历史建构,从而打开了历史创伤的感知维度;其三,以创作的诗化倾向和审美转向,突破南京革命历史叙事的深度,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2025年02期 No.174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传统文化题材芭蕾舞剧创新趋势探索:以《敦煌》《白蛇传》为例

    张瀚泽;胡晓;

    在当代芭蕾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题材芭蕾舞剧的占比日益渐多,并且相较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质量有了提升,编导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当代中国传统文化题材芭蕾舞剧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文章以《敦煌》《白蛇传》两部芭蕾舞剧为代表,以文本分析的方式剖解此类题材芭蕾舞剧创新方式,以及探讨芭蕾作为世界性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方式。

    2025年02期 No.174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东北秧歌舞台创作类型流变研究

    孙慧佳;

    文章总结和分析了三种东北秧歌舞台创作类型:意象与情绪同构的意象化创作、向现实维度拓展的形象化创作、文化寻根的符号化创作。东北秧歌舞台创作类型的流变既反映出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总体发展趋向,也贡献出自身的独特经验,丰富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图景。

    2025年02期 No.174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舞蹈教育

  •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建设模式与实践探索

    张军;王雪;

    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下,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建设应兼顾人文性、音律性、学理性,注重传统文化精神的身体浸润、乐与舞韵律语言互为关系探索、从身韵到身语的深化架构。文章以云手组合《满江红》为例,从课例设计与文化教学的角度探讨身韵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5年02期 No.174 136-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交融共生:区域民族舞蹈课程及教材的“再构”

    向楠;向开明;

    文章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区域民族舞蹈高等教育课程及教材的再构路径,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推动中专、本科、研究生多层次课程体系的分类再构,提出“深化”与“拓宽”两大方向:“深化”聚焦专业技能训练的原生性、风格性、创新性,深入挖掘民族历史文化,建设民族舞蹈理论体系;“拓宽”主张跨学科融合、田野实践与非遗校园传承。通过区域院校交流平台,“再构”实践成果显著,推动学科科学化发展,为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提供新范式。

    2025年02期 No.174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古典舞社会化教学实践研究

    王栋;刘子寒;刘容辰;

    文章旨在分析中国古典舞作为美育手段进行社会普及教育的必要性,结合中国古典舞社会普及的实践,研究社会普及层面中国古典舞新质生产力的形式与内容,基于美育视角探索中国古典舞社会普及工作的预期目标。

    2025年02期 No.174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中舞蹈课程群建设的价值、理念与实施策略

    王小莲;郭华;

    舞蹈具有促进身心和谐、培养意会思维等独立且重要的育人价值;课程群指为达到整体性教育目的进行的系统性课程开发。高中舞蹈课程群建设有利于破解舞蹈教育的现实问题,发挥舞蹈在学校课程整体育人中的作用。“结构化”是高中舞蹈课程群建设的核心理念,为让学生拥有完整且持续的舞蹈学习经验,应系统思考子课程结构关系和开设方式,构建“知”“想”“动”三位一体,以“动”为终极追求的课程群目标结构,并以舞蹈经验为中心编制学习单元或学习项目。高中舞蹈课程群实施要秉持问题意识与素养导向,把情景创设、任务驱动、合作学习和表现性评价引入舞蹈课堂。

    2025年02期 No.174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