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图;
"为人民而舞"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导向,体现了党领导舞蹈艺术的初心和使命,凝练于中国舞蹈先驱者的价值实践,是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经验,以鲜明的人民性艺术观念引领舞蹈艺术的时代发展。
2021年06期 No.15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56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胡一峰;
秧歌是革命文艺的重要符号。一般认为,延安文艺座谈会是秧歌纳入革命文艺话语的转折点。新秧歌运动的兴起,也被视为政治意识形态形塑革命文艺的经典案例。回到历史的现场,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史的长时段来考察,新秧歌运动也是延安戏剧运动乃至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逻辑产物。除了政治与文艺构成的张力之外,秧歌固有之歌舞性与新秧歌运动中引入的戏剧性之间的张力,是推动革命化秧歌从"新秧歌"到"秧歌剧"再到"新歌剧"流变的又一力量。而在这条向着"新歌剧"目标前行的艺术道路上,又渗透着五四以来进步文化人为民族创造新文艺的一贯努力。秧歌与革命的故事提示人们:党的百年文艺史固然是政治意识形态对文艺的塑造史,但文艺也不是全然被动、被改造的对象,而是通过与政治的积极互动,在民族转型和复兴的过程中变革自己的面貌,开辟前行的道路。
2021年06期 No.152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89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素琴;
文章以"赤色舞蹈"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发生、兴起与衍化进行历史梳理与艺术形态分析。首先,梳理"赤色"一词的发生语境,论述其伴随着近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思潮的洪流,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代名词逐步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中建构明确的政治身份和政权,为"赤色舞蹈"的发生提供了政治语境,也奠定了其身份所属与精神底色;其次,重点论述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赤色舞蹈"提供了制度保障,"赤色戏剧"和"赤色体育"为其提供了发生的艺术土壤和身体对话;再次,"赤俄"的文艺制度和形态如活报剧、蓝衫团(Blue Blouse)、革命芭蕾等为"赤色舞蹈"赋形,最终产生以李伯钊、石联星、刘月华为代表的"三大赤色跳舞明星"及其"赤色舞蹈",并在"赤色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衍化中强化其功能与艺术价值,建构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文艺的发展基础。
2021年06期 No.152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06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超;
抗战时期,中国舞蹈的发展通过两位以西学经验为主的舞蹈艺术家在中国舞蹈"民族形式"方向上的开辟与实践,以及延安"新秧歌运动"对民间形式的学习吸收、创新转化,实现了中国舞蹈"民族形式"探索的巨大成功。文章以"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深入民间的民族情怀,在向人民学习、在批判地继承中发展创新,‘民族形式’的中国舞蹈走向世界"为视角,描摹出抗战时期中国舞蹈在"民族形式"道路上与人民并肩、与革命现实血脉相连的历史书写。
2021年06期 No.152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84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岳洋峰;
"都卢"起于国名,后逐渐成为"都卢寻橦"的省称。"都卢寻橦"与"橦末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均具有宫廷"秘戏"的性质,并以伎人于橦末"演作诸势"而出彩。因其称名的不同,需要结合具体的史料记载进行辨析。汉魏六朝时期,"都卢寻橦"与"橦末伎"用于大飨之礼,并于皇家宫观平乐观中进行演出,其目的为娱乐四夷之宾。对"都卢寻橦"与"橦末伎"表演机制的研究,为我们认识汉魏六朝时期"橦末"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1年06期 No.152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4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尹航;
南湖别业为南宋张鎡精心构筑的私家宅园,亦是当时临安士人酬唱雅集的重要场所。其中的舞蹈空间异常繁复精妙,有着"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的盛誉。张鎡的园林原为其曾祖张俊所得的御赐宅第,显赫的家世和巨额的财富是这方舞蹈空间得以构筑而成的重要因素。张鎡本人的诗书才情、生平遭际以及对南湖的悉心营建则促成了此空间的最终形成。张鎡交游甚广,常设宴娱宾,其座上宾多为权贵政要及文坛名将。南湖别业不啻为引客观舞、谈诗论道的绝佳场所。虚堂中的"牡丹会"更恰似帘间浮香的仙境,舞容、舞服等几乎堪比宋代宫廷《花舞》。此空间于南宋诸多士人园林中自有其独特微妙之处,确可称之为稀有难逢。
2021年06期 No.152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佳宁;
《武林旧事》"舞队"篇所载的"大小全棚傀儡"70名目至今是学界争议颇多的话题,将其与《梦粱录》《繁胜录》所载的舞队名目进行对比和考证可以得知,"大小全棚傀儡"确为题目,其名下统摄的傀儡戏有"查查鬼"至"王铁儿"等21种,"王铁儿"之后的49种属于舞队中的其他表演,包括歌舞、道具、乐器、杂剧、伎艺、人物装扮等等。对21种傀儡戏名目展开研究,可以确定其表演形态以假人傀儡为主。至于"大小全棚傀儡"名下为何包含了多种非傀儡名目,可能是文献刊刻或传抄中发生了错漏,又或是周密在记述时未加以区分,才导致后人在解读时产生种种误会。
2021年06期 No.152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52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瀚繁;
先秦舞蹈审美意象塑造处于萌芽阶段,但依然展现出较为典型的特征。《乐记》中有关于《大武》的记载,文章以此为文献依据,探讨《大武》"六阕"构图语言"立象尽意"和身体语言之意味性。以此表明《大武》在由"象"到"意"层次渐深的过程中,透露出中国传统礼制文化精神,即以舞蹈为"功成作乐"、彰显国威、明确等级、表达礼制服务,在与"礼乐文化"密不可分的同时,呈现出舞蹈的艺术性和群体性的宏观意象。
2021年06期 No.152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6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卿;陈韵;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当代最为广泛而重要的舞蹈现象,民间是探讨其文化身份的重要切入点。中国民间舞在20世纪中叶逐步出场,并进入中国舞蹈艺术专业教育体系之中。改革开放后,民间舞蹈面对由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同质化趋势感受到危机和挑战。此时,中国民间舞经过多年以教学研究为核心的积累,反思自身的文化定位,北京舞蹈学院通过将院系名称改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将曾被人们自觉遵循的民族/民间文化话语模式,在新世纪来临之时进行明确表述,成为应对时代挑战,表明自身艺术理想与文化追求的实际举措。
2021年06期 No.152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15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赵妮;
文章从美学史视角对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舞台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指导思想、审美特点、观念变化进行研究与总结。这一时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形成了以"民族形式"为核心的审美范式。一方面,强调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创作要担负起塑造统一"民族形式"、建立"社会主义舞蹈艺术"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主张从人民劳动生活中挖掘和提炼主要因素,注重对艺术作品进行规律性、结构性、原则性的抽取与概括,旨在创造出某种普遍的审美形象,在审美范式的表现上突出"形式化"符号的审美特征。
2021年06期 No.152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98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仝妍;曹露露;
中国各区域、各民族种类繁多的传统舞蹈作为历史经验与文化记忆的传承载体,通过身体表现的动态形式,在"非遗化"的过程中以现代的方式传承历史、叙述当下、展示人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非遗舞蹈"经由现代审美意识的参与,逐渐完成了从生活经验记忆向美学价值的转换与形塑,实现了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描绘与反思。文章试从"非遗舞蹈"的历史性、现代性、审美性三方面特征,阐析其艺术实践与理论于传统和现代发展进程中显现的观念与本质。
2021年06期 No.152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02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高鸣;
文章基于对"非遗舞蹈"世界性和本土化的概念溯源、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及"场域"理论指导下中国"非遗舞蹈"分析和保护的案例,试图提出对"非遗舞蹈"在场域视角下的思考。笔者在梳理了相关场域研究和近年来"非遗舞蹈"传承的案例后认为,场域在探究"非遗舞蹈"的整体性文化中可以被视为一个社会空间的所在。该社会空间由处于空间内部的行动者、行动者身份以及行动者所处的心理空间和环境空间组成。场域的实质是由社会建构的,脱离了特定的场域,"非遗舞蹈"的内涵和概念则需要重新考虑和商榷。
2021年06期 No.152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992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高天;
即使在"戏剧构作"的发源地德国,戏剧构作人和编舞家的合作模式也不过40年历史。编舞家的工作通常涉及创作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戏剧构作。然而编舞家不能等同于戏剧构作人;编舞家在承担戏剧构作工作时需从戏剧构作人的工作方法中汲取养分,为创作找到个人的、有效的工具。德国编舞家萨莎·华尔兹近30年来在创作中不倦探索新的工作模式,观察并归纳其工作方法对于舞蹈工作者具有启发价值。
2021年06期 No.152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知博;
Gaga技术是由以色列巴切瓦舞团(Batsheva Dance Company)前艺术总监奥哈德·纳哈林(Ohad Naharin)所开发的一种舞蹈运动语言,它与巴切瓦舞者的日常训练和纳哈林自身的编舞方式密不可分。历经近三十年发展至今,Gaga已成为一种各国舞者都在使用的训练方法。本文通过笔者参与的为期九周的Gaga课堂全程记录以及笔者的具体经验,探讨和分析了Gaga作为训练技术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式。以即兴为根本的Gaga技术,为当下舞蹈即兴在舞者训练和编舞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
2021年06期 No.152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蓓;
文章围绕舞剧选材的思维、舞剧创新的手段、舞剧对名著的改编展开探讨,阐明舞剧创作中的选材、结构、手法、语言的多方面理念。文章认为,在舞剧创作中对文学名著进行改编,其实质就是在传统舞剧题材中融入创作者的立意;中国舞剧创作需要运用现代派表现手法。同时文章认为,选材是舞剧创作之源头,体现了创作者的能力和预见;表现是舞剧创作之构建,集结了创作者的构思与手段;创新是舞剧创作之生气,倾注了创作者的心力和才思;舞剧创作并不只是故事陈述,而是揭示精神、表现思想,展现艺术本体才是舞剧创作之核心与方向。
2021年06期 No.152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3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武心怡;
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载体的特殊的艺术形式,科学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对于舞蹈专业人才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舞蹈科学"研究视角,结合关于目前舞蹈高等教育中相关现状的调研结果,从课程建设、科学训练、损伤预防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总结提出了一套提高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案,旨在为专业舞者实现身体机能的良性循环、舞蹈学科可持续发展生态链提供必要的支持。
2021年06期 No.152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92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胡琰茹;武亭亭;
文章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以"Ballet"和"injury""damage""harm""fracture""sprain""twist""contusion""bruise""dislocation""strain""Joint dislocation"为关键词,检索1999年至2021年间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以及可视化分析,综合图谱和数据结果并结合文献对研究时空、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及研究内容等进行分析讨论。通过研究发现,芭蕾舞损伤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研究对象主要为女性芭蕾舞者;损伤原因研究多为训练或排练计划不当、技术执行不足、频繁重复表演以及没有足够的恢复时间;损伤研究最多的部位是踝关节。推测未来芭蕾舞损伤的发生和预防、损伤的危险因素以及芭蕾舞者膝、踝关节的损伤将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探究分析国外芭蕾舞损伤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与发展态势,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2021年06期 No.152 135-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84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尹力;米靖;
为厘清舞蹈训练的研究内容、热点、演化趋势等问题,回顾总结国际上有关舞蹈训练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文章利用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CiteSpace知识图谱进行舞蹈训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舞蹈训练相关文献数量呈阶段性跳跃式增长的态势,出现了Kornelia等核心作者群;发文机构中Wolverhampton University篇数最多,且发文多的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密切;研究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舞蹈训练研究的建议:研究应注重学科交叉、团队合作与实证研究,不断实践创新与突破。
2021年06期 No.152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0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