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仝妍;
在舞蹈艺术中,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无疑是遭遇现代性冲击最激烈的。中国古典舞蹈在当代的重现与复现,其实质在于传承礼乐传统和超越礼教桎梏,并以现代意义的主体对古典舞蹈进行重塑,进而实现审美形式的独立,再通过现实主义的美学变形方式,以"古典舞"名义完成创建。由此,中国古典舞蹈在继承与发展中国舞蹈传统特点和民族风格韵致的基础之上,建构当代古典舞的审美价值体系,以"新古典"的艺术形式,复兴传统舞蹈的艺术精神。
2020年06期 No.14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552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任文惠;
中国现代舞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人的重新发现的舞蹈语言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它冲击着中国舞蹈的传统观念并引发巨大争论,促进了舞蹈艺术观念的转型和变革,凸显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建构使命与身体实践经验。中国现代舞在实现体制内突围的同时也产生了自身的身份焦虑,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呈现出多元混合的发展局面。最终中国现代舞在体用之辩中以舞种的身份定位完成其在中国舞蹈艺术体制之内的特殊限定,它在发轫之初的现代精神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因此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呼唤以中国经验为主体的身体语言的独特贡献。
2020年06期 No.145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80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熙;
中国古典舞审美观是基于中国古典美学原则而生成的,在以"中和"为理想情感状态的身体塑造中,遵循"圆融"的身体构形和文化意涵,追求形神兼备、情意共生的"气韵"空间,以技术控制与艺术独立的辩证视角,建构起中国古典舞以"一"统"多"、以"多"示"一"的审美图景。梳理与研究中国古典舞审美观,分析其构成因素、内涵特点与动作形态等,有助于认清中国古典舞的身体文化基因,也有助于求得自身在世界舞蹈文化格局中的身份认同。
2020年06期 No.145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92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陈正勇;
20世纪前期,上海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与新文化运动,使其舞蹈艺术形成新颖灵活、多元包容,并具有商业世俗性的独特艺术品格。从美学维度看,海派舞蹈在上海都市化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情感表达和逻辑结构,即一种带有三个内核的动态三维螺旋结构。一个是都市化引起的乡愁乌托邦,另一个是新文化催生的启蒙乌托邦,再一个是民主革命和抗敌救亡激起的自强乌托邦。尽管三个内核在上海都市文化中同时存在,但由于三者文化性质和精神导向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发展中充满张力,此消彼长,也使其在审美精神上表现为初期对新文化运动科学民主思想的弘扬、发展期对兼容并蓄精神的张扬、高潮期对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理想的强烈追求。
2020年06期 No.145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超;朱律;
民族舞剧《醒·狮》以中国非遗(醒狮)、中国功夫(南拳)、中国民间艺术(南狮)等本土技艺为元素建构舞剧的表意意象,通过岭南地域族群的生活经验表达中国人普遍接受的爱国情感,用舞蹈的肢体语言建构舞剧的舞台意象及符合民族文化特征的审美原则,进而突出舞剧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2020年06期 No.145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155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赵艺兰;
郊祀为古代最重要的祭祀,唐代以来行事时常以文、武二舞祭祀天地。北宋前期,因为存在"舞不应节"等问题,武舞的行用一直没有形成规范。到神宗时,宋儒以王安石创制的"新义"为理论基础改制礼乐,郊祀天地分祭,"纯用文舞"以祭天,武舞在仪式行事中的各种问题也一并去除。到北宋晚期,虽然哲宗、徽宗坚持天地分祭,但取缔了"纯用文舞"的乐舞仪制,重新回到了用文、武二舞祭祀的传统上来。
2020年06期 No.145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逸;
宋初和岘、和?制定的"二舞"制度模仿唐代乐舞,以"六变"舞容再现北宋统一战争历程。北宋中期之后,复古主义盛行,元丰舞制以《大武》为标准,锐意恢复六代乐舞。由于象征功能不足,元丰舞制备受诟病,叶防《朝会二舞仪》缘此而作。通过变数、舞容、舞阵等方面的细腻刻画,叶防构造了一套富于表现力、象征义的乐舞系统,再现宋初战争、太祖受禅等历史场景。宋朝"二舞"完成了从模仿唐舞到复古之仪再到复古之义的转变。
2020年06期 No.145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丽;周阳;
雅舞于汉代以前指郊庙、朝飨所奏文、武二舞,汉代以后则指文、武二舞和庙舞。宋代见于存世文献所载的文舞和武舞共24曲,其中18曲可确定创制时间,6曲可知大致出现时间,8曲可知舞容、舞制等具体表演情况。庙舞记载略简,但大多留存舞名,可考者33曲,可确定创制时间者19曲。宋代雅舞于现存史料可见者共57曲。
2020年06期 No.145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尹航;
宋代造园之风颇盛,士人营建私家园林遂成为蔚然一时的风尚。士大夫常于自家园林中设宴,邀请官场同僚或友朋于筵席间观看家中所蓄舞伎表演的舞蹈。精妙雅致的园内建筑、山石流水、草木花果等与舞伎在其中所搬演的舞蹈共同构筑起了士人园林中别具一格的舞蹈空间。这是宋太祖心愿中"藏歌贮舞"的绝佳场域,带有强烈的交游意味与社交属性。园主、宾客与舞儿之间的互动主要借由宾主诗词唱和、客人对舞伎的赠礼酬答或者舞伎求诗乞词兼及索要墨宝等较为习见的方式呈现。由于可渲染天下无事的太平气象,这一空间的构筑与上层社会对士人的期许相一致,并逐渐内化为士人营造、参访园林且于其中悠游赏舞的自主向往与追求。此空间实为有宋一代整体舞蹈表演空间中甚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2020年06期 No.145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海清;
自从电影《丝路花雨》以来,我国大约有四十年没有出现过有影响力的艺术舞蹈电影了。无论是从我国艺术舞蹈电影历史来看,还是同海外艺术舞蹈电影发展的比较来看,艺术舞蹈电影缺席我国电影发展,尤其是缺席近二十年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的历史,都是值得人们反思的。影响我国艺术舞蹈电影发展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艺术舞蹈电影的文化工程式的生产制作方式、艺术舞蹈电影的类型化探索不足、市场对于艺术舞蹈电影信心不足等,则是应该引起人们关注、并加以重点解决的问题。
2020年06期 No.145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田湉;
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大量新的以及不断更新着的虚拟现实设备、运动跟踪技术等,为交互艺术提供了创造的无限可能。沉浸式的艺术环境、数字化的交互舞蹈创作/表演的新阶段已经到来。数字交互舞蹈作品中,被摄影机捕捉的媒介化了的身体(mediated body)参与其间;数字空间彻底改变了物理空间的概念和感知力,模糊了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边界,模糊了虚拟与真实。本文主要关注的是数字交互舞蹈中由技术发展带来的交互性及其由此带来的新的艺术形式,分析其交互设计原理,并由此反推在这其中逐渐建立起的新的编舞规律及身体策略,探讨如何将舞者身体行为与计算机生成的声音、视觉产生交互,实现作品效果的最大化,旨在为跨界、跨学科艺术实践者、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0年06期 No.145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942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沈明丽;刘伟莉;
冰上舞蹈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1),表现难美类项目的国际评判方式越来越趋于艺术化。在冰舞中丰富多样的双人配合会增加动作的难度和美感,因此舞伴间双人配合动作的完美默契是其技术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选手的竞赛成绩。文章以2014年索契、2018年平昌两届冬奥会冰上舞蹈自由舞前八名共16对选手的双人配合动作为研究对象,从冰上舞蹈自由舞的基本特征与评分规则出发,对自由舞节目双人动作中的舞蹈托举、舞蹈旋转、同步捻转步的动作编排进行分析,挖掘两届选手在双人配合动作方面的优势所在,从本体出发逐层分析,捋清这一难美性项目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为今后冰上舞蹈在动作的完成和节目编创方面提供理论支持。
2020年06期 No.145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一可;
媒介与舞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媒介既具有记录舞蹈的作用,又可以有效构成舞蹈表达中的条件和元素,媒介背后潜含的社会文化与舞蹈文化之间也在不断相互影响。媒介大致会从三个方面影响舞蹈编创的变化:首先,舞蹈呈现方式的变化会倒逼舞蹈编创层面的创新,呈现方式意味着舞蹈编创不得不按照媒介的呈现逻辑进行自我重构;其次,新兴媒介将在舞蹈编创活动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成为舞蹈编排和创作中必须考量的因素;再次,媒介语境下后现代主义文化潮流的兴起,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兴起塑造着舞蹈编创的新路径。
2020年06期 No.145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佼佼;
国际舞蹈影像节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蔚为大观,成为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其中,香港跳格国际舞蹈影像节在亚洲脱颖而出,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文章以"跳格"的审美在地化及其全球化交流合作的良性互动为观察切入口,梳理"跳格"16年的实践经验,可以见出其运作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吸收了国际舞蹈影像节基本机制的成功经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精研式的调整衍化生成了长效的本土培育与自觉的美学探索。
2020年06期 No.145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49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静;
从"互文性"视角考察,舞剧创作作为一个集成性表意体系,其叙事过程和意义生产必然来自于一种非整一的、诸种变动因素彼此并立的复杂性对话结构。在包含表演、叙事、心理和社会的多重维度时空中,舞剧作品正是通过主体言语、文本张力和元素关联,从空间关系、意义生成和意象演变等多个层面,将社会或集体中共有的历史经验在社会文化的价值框架内进行相互作用、吸收和转换,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叙事表意机制。
2020年06期 No.145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726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安峻汝;
回望中国舞蹈的创作实践进程,有关经典改编的创作如何自为,一直以来都备受热议。如何从经典中进行个人表意与立意的重新开掘,以从中既借他人以立言,又以个人解读的视角重新诠释经典,赋予传统于今天的新意,也就成了编导在触碰这样一种题材编创时的首要难题。解决的得当与贴合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创作,潜在地决定着编导是否能够从中以个人展开对作品舞蹈结构、语言探索及形式建构的深入思考。文章以胡岩的代表性作品为例,以中国舞蹈创作实践进程中历来有关经典改编的作品创作为参照,通过对胡岩作品中的经典文本改编、人物形象重塑、形式深度探索与个人表意开掘解读,分析以胡岩作品为代表的成功改编范例,揭示对于经典改编的作品创作而言,最为重要的不是如何再现或照搬,而是是否能够融入编导个人的主体表达,使编导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得以显化,以赋予经典多种诠释的可能性,使得经典在今天能够继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0年06期 No.145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晗;
胡尔岩在中国舞剧创作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舞剧结构理论对中国舞剧创作影响深远。文章从"心理距离说"分析胡尔岩的舞剧结构理论,进而阐释在舞剧结构上所产生的不同心理距离而导致的观众审美欣赏以及艺术想象的观演体验。在分析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关于舞蹈结构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关于"心理距离说"在舞剧结构中的理论与研究,为舞蹈作品创作的审美想象以及作品的心理距离构建提供借鉴与思考。
2020年06期 No.145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55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亮;
汉唐古典舞作品在2009至2019年的十年间,以历史的纵轴和现实的横轴为基本面向,一方面继承与发展汉唐古典舞的舞蹈语言与审美风格,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舞蹈语言模糊化、形象泛化和主题同质化的现象。这里以孙颖先生的泛古观为切入点,审视近十年汉唐古典舞的作品创作,揭示部分汉唐古典舞作品正面临文化"失语"的困境。此外,基于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尝试提出应对思路,以期能够促进汉唐古典舞作品的创作与发展。
2020年06期 No.145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88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