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微信公众号


舞蹈影像研究

  • 舞蹈影像的哲学问题——从舞蹈绘画到舞蹈视频

    李洋;

    文章立足于更为广阔的图像视野而非电影,尝试建立从媒介角度分析舞蹈与影像的哲学关系。我们通过不同技术和媒介形式,把"舞蹈影像"分为绘画、符号、摄影、电影和信号等类型,从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的舞蹈影像的内在张力,去认识舞蹈与影像、不同性质的舞蹈影像之间的差异,以此触及视觉再现时代舞蹈的核心问题:舞蹈在不断地成为影像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对图像的张力完成突破的艺术创作,舞蹈通过连续不断生命的自由运动,展现出在绘画的图像性和造型性之间、在符号的精确性与自由性之间、在摄影的给定与摄取之间、在电影的记录与幻觉之间、在视频信号的分解与重组之间,成为一种超越性力量。

    2021年05期 No.15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61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时代的舞蹈:复魅抑或共情

    姜宇辉;

    舞蹈乃魔法之象征,向来是诸多哲学家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尤其在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中,它被视作舞蹈艺术的真正本质。但进入数字时代之后,复魅的潮流徒有魔法的外表,全然失去了潜在之力这个神髓。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激活舞蹈的魔力,进而激发灵魂的体验?带着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将重新梳理从朗格到茜茨,再到柯泽尔的舞蹈哲学的脉络,以从"潜在"到"虚拟"的概念转变为主线,以从生命到身体再到重影的三个阶段的演进为线索,深入探寻实验的舞蹈表演如何在人-机日趋融合的光滑完美的表象之下重新撕裂开呼吸与疼痛的创伤体验。由此亦得以为重建主体性这个根本难题提供可贵的思考和实践的启示。

    2021年05期 No.151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10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新身体、幻觉与叠加力效——从早期舞蹈影像看现代舞的出现

    肖熹;

    媒介考古学为早期舞蹈影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视角,文章分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三位舞蹈家的舞蹈影像创作,提出舞蹈与电影的相遇不仅是记录手段的革新,而且也为彼此打开了新的创作可能。从古典芭蕾的衰落到以邓肯为代表的现代舞的兴起,美国舞蹈家洛依·富勒通过探索新技术发现了舞蹈的"新身体";俄罗斯舞蹈家亚历山大·希里亚耶夫在用摄影机拍摄芭蕾舞剧的过程中,发现了电影影像的本质不仅是再现,更是幻觉,从而展开电影史上最早的定格动画创作;舞蹈理论家鲁道夫·拉班在发明拉班舞谱的同时,看到了作为抽象语言的舞谱与具象的电影运动之间相互融合的可能,舞谱与电影为作为身体运动的舞蹈提供了不同性质的力效。这三位舞蹈家在"舞蹈影像"上的探索,让影像与影像技术参与了现代舞观念的发生与形成。

    2021年05期 No.151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03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舞蹈影像志初探

    李念霖;邓佑玲;

    舞蹈诞生于人类伊始,古人很早便开始用符号、图像、文字记录身体的形态。21世纪,随着影音设备的普及,镜头因其能完整捕捉动态的身体和场景成为书写舞蹈的重要方式。文章以"民族舞蹈传承人影像志研究"项目赴青海玉树调研、拍摄和影片制作过程为基础,探索总结舞蹈影像志的概念、范畴、意义、方法和实践经验。舞蹈影像志是用影音技术纪录并展示舞蹈形态和文化的研究性文本,在舞蹈学和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发展的背景下,舞蹈影像志以镜头的方式探索和书写田野中的舞蹈文化,既是舞蹈人类学(Dance Anthropology)或民族舞蹈学(Ethnodancology)的研究成果,又可作为舞蹈学研究的新方法。

    2021年05期 No.151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02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舞蹈-影像”的研究路径与类型建构

    程思;

    文章重点讨论舞蹈影像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主要出发点是思考这种艺术形式并促进其未来发展。有关舞蹈影像方法论框架的搭建尽管不完善,但是可以起到通识性的作用,并以此替代整个领域相关主题一直以来笼统含糊的解释。文章基于舞蹈与影像之间开放、平等的关系,对"舞蹈-影像"进行分类,并对当前国际舞蹈学界舞蹈-影像的方法论研究进行概括,从而为研究舞蹈影像提供一个基本的、可用于甄别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

    2021年05期 No.151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213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舞蹈跨文化研究

  • 世界眼光下的“中国舞蹈”身份认同——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和当代意义

    徐颃;

    文章立足舞蹈艺术的本体表达特性,从跨文化策略的研究视角,梳理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和当代意义,辨析"传统的身体""交流的身体""平等的身体"三类舞蹈跨文化交流形式,深入反思舞蹈的跨文化交流载体的"隐性"价值与独特功能。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舞蹈"如何通过世界眼光进行自我辨识,在不断交流、积累经验及与"他者"的双向比照中,寻找一种能够重新赋予自身传统身体"现代性"的表意方式,从而使身体真正与"他者"平等互视,既不会因拘泥于传统而面临着僵化,也不会因过于追求"他者"的先锋和异质而面临着被同化或异化。

    2021年05期 No.151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60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芭蕾舞传播效果和现实挑战

    马明;袁梦洁;

    文章基于国际传播秩序重建和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宏观背景,以中国芭蕾舞跨文化传播效果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于该议题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聚类分析,其次依托跨文化适应和认同协商理论阐述中国芭蕾舞跨文化传播适应的认同曲线、符号表征和文化身份,然后通过实证问卷调查对该议题涉及的观演频次、受众满意度、身份认同、传播媒介等传播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对比三部芭蕾舞剧海外演出的个案,提出中国芭蕾舞跨文化传播在身份境况、话语竞争、文本题材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2021年05期 No.151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126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从作品《粉·墨》看中国古典舞跨文化受众接受

    蔡烁;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一个重要命题的当今,建构于当代且包含着深刻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中国古典舞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在实践中其优势却未被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分析,总结该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所获得的较好传播效果源于其非叙事性创作理念、对舞台艺术多种要素的综合运用,以及西方受众现有接受习惯。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作品《粉·墨》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舞非叙事性大型作品在中国舞蹈艺术"走出去"这一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建议相关政策对该类创作予以支持。

    2021年05期 No.151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95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侨民舞蹈”:20世纪初至1956年中国民族舞蹈在马来亚的跨文化传播

    张媛;

    中国民族舞蹈在马来西亚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历史悠久,在中国民族舞蹈海外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文章以20世纪初至1956年为例,运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此时期中国民族舞蹈在马来亚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脉络及重要活动。研究发现,此时期是中国民族舞蹈在马来亚跨文化传播的启蒙阶段,由于早期华侨的"侨民意识"及中国文化认同的影响,中国民族舞蹈在马来亚的跨文化传播以搬演和改编中国民族舞蹈为主,本地化创作极少,呈现"侨民舞蹈"的特点,此时期的舞蹈表演虽以娱兴为主,但却为日后的本地化及专业化发展孕育了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05期 No.151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舞蹈史

  • 想象韶音:余载《韶舞九成乐补》考论

    杨逸;

    《韶舞九成乐补》是宋元韶乐复兴运动的产物。作者余载在年高之时以布衣身份献书,延续了北宋以来寒士论乐的传统。该书以《尚书》为门径,构筑了"六律""五声""八音"的作曲理论。与经学诸说不同,其所谱韶乐音域狭窄,旋律机械,不讲起调毕曲。其所制韶舞用易学常识为据,缀兆、采章以五行、八卦相配,顺旋呈卦气图状;舞阵变化与《洛书》九宫相应,舞蹈动作奇特。该书旨在想象一个较周代礼乐更为远古的乐舞世界。

    2021年05期 No.151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两汉舞鞋名称、形制探析

    李若楠;

    中国古代舞鞋的名称不一,《说文解字》称作"躧",又写作"(革麗)",此外还有"屣""縰""(纟步)""(革徙)""■"等写法,数字读音相同,均是"躧"的不同写法。四夷舞鞋称"鞮鞻","鞮"也是"躧"的音变。两汉舞鞋在形制上有四个特点:一是以革制成,有的舞鞋在革上饰以细丝;二是鞋底为单层;三是与常见鞋相比,没有鞋尖的钩形装饰;四是鞋尖为尖头。舞鞋整体上比较轻薄,呈现出细长而尖锐的特点。这样的舞鞋能够提高舞者的灵活性,加强舞蹈的艺术效果。

    2021年05期 No.151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先秦楚舞的美学特征

    张玉玲;

    先秦时期,周室雅乐、蛮夷巫舞、郑卫新声三种乐舞文化交融发展。楚舞在楚人身份意识之自强自立精神和楚地老庄哲学之自然观与辩证法的辉映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逐渐形成轻柔与重拙、繁俗与简雅、今妍与古质相统一的美学特征。更进一步说,楚舞以其充满辩证色彩的美学特征,彰显了楚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与民族审美趋尚,故能成其大而就其深,在中国舞蹈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2021年05期 No.151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102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舞蹈创作与表演

  • 心理芭蕾舞剧《柴可夫斯基》中的复调对话解读

    赵晓宇;

    芭蕾舞剧《柴可夫斯基》(1993年版)是著名的俄罗斯编舞大师鲍里斯獉艾夫曼用对话的方式来揭示柴可夫斯基内心世界的一部心理芭蕾作品。艾夫曼通过精心构建主人公柴可夫斯基与舞剧人物角色之间,以及主人公与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典型艺术形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复调"式对话关系,从多个方面深层次地复刻了柴可夫斯基充满矛盾的心理历程和悲剧命运。复调对话成为这部心理芭蕾舞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征。

    2021年05期 No.151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6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职业舞者表演“流畅状态”分析

    叶波;

    文章对六位中国职业舞者在"流畅状态"方面的亲身经历进行采集并加以分析。"流畅状态"是一种身心契合的有益心理状态,它以精神高度集中为突出特征,往往能由此发挥出个人的巅峰状态。与国内外蓬勃发展的竞技体育方面的流畅状态研究相比,国内对于职业舞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有明显空缺。这里选取六名中国优秀职业舞者进行以流畅状态为主题的"亲身经历"质性研究,总结其特征,并与目前运动心理学方面广为接受的流畅状态九维度特征进行对比,发现其中技能与挑战之间的平衡和舞蹈本身带来的愉悦同样是舞者流畅状态最基础与最突出的特征,由此产生行动与意识的融合,即对表演和角色的完全投入以及对舞台与观众的控制感。然而,所谓自我意识消失和时间流逝感变幻在这群受访舞者中罕有报告,揭示了职业舞者表演流畅状态的独有特征。随后以"流畅状态""巅峰体验""自我实现"等积极心理学观点,阐发了这些优秀舞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懈进取的动力所在。

    2021年05期 No.151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舞蹈艺术创作当代走向的构成要素

    张寅文;

    当代舞蹈艺术创作趋向于一种综合视阙的舞台审美导向,同时也融合了多元形式的舞台合成机制。艺术视觉作为艺术表达的终极视野,它将人类的意识、情感虚拟成一种魔幻的艺术空间并且伴随着新时期表达方式的拓展与裂变,形成了艺术空间多维立体的表现形式。市场需求下的综合艺术趋向伴随着主体与附属关系的现实需求与强化,形成了综合公演艺术形态的范畴,由此舞台创作的观念便开始发生微观变化,即观众的参与度以及舞台视觉的显效性都已经从单一的舞蹈本体研究进入舞台综合视野的呈现与表达之上,进而使得新时期舞台艺术创作具备综合性、跨界性、互通性的成熟特征,最终显现出当代舞蹈艺术发展的创作新模态。

    2021年05期 No.151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569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舞蹈教育

  • 美国现代舞教育观察与思考——本宁顿学院考察纪要

    杨美琦;

    文章以2015年笔者对美国本宁顿学院的访学和考察为基础,总结和思考本宁顿学院的教育理念,即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民主的教育环境、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及后现代舞蹈教育风格。文章旨在以本宁顿学院舞蹈教育为参照,反思中国舞蹈教育。

    2021年05期 No.151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醒狮舞“非遗进校园”的教学初探

    张盈;王珊;

    "非遗进校园"是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助于广大青少年认识以非遗保护项目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是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教育实践,非遗传承的中国经验。文章以醒狮舞进校园实践为切入点,探索适合醒狮舞"非遗进校园"的具体实践与整体构想,并通过对醒狮舞的实践性反思,探讨"非遗进校园"所面临的质疑与反思。坚持非遗保护的本真性、整体性原则,是保证"非遗进校园"文化传承的根本。

    2021年05期 No.151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2784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戏曲舞台形象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重构方式

    王熙;

    戏曲舞台动作是舞蹈化的身体言说,而戏曲舞台形象是富有舞蹈表现力的艺术形象。古典舞人将戏曲形象的精气神以舞蹈艺术的传情方式与肢体魅力加以体现,构建起具有民族美学特征的舞蹈语言系统。《中国古典舞角色塑造》课程,是以中国古典舞的艺术语言为核心重塑戏曲舞台形象,引导学习者自主自觉地探寻、领悟中国古典舞的身体实践方法。文章试图从戏曲表演体制中剥离出对此课程有借鉴价值的重要艺术资源,通过典型形象的设定、戏曲程式的活用以及身韵语言性生成的方式,完成从戏曲到舞蹈的形象转化。它是对中国古典舞身体语言和表演训练的探索性研究。

    2021年05期 No.151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64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反思——以昭通“四筒鼓舞”为例

    刘荔;

    "四筒鼓舞"是流传于云南昭通地区的汉族丧葬舞蹈。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四筒鼓舞"的文化功能从丧葬祭祀转变为娱乐健身和艺术审美,其文化内涵不再是"喜丧送魂"仪式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娱乐健身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它作为非遗传统舞蹈进入校园之后,又赋予其宣传教育和传承创新的文化意义。从"技艺"到"文化",从"传统生活"到"当代生活",从"训练性"到"素养型",文章对非遗传统舞蹈进校园的实践性工作进行反思,以期探讨对非遗传统舞蹈在高校的传承和推广更为具体且影响深远的问题。

    2021年05期 No.151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1559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素质教育舞蹈课本科教学实践探析

    屈红梅;

    长期以来,中国面向未来的学校舞蹈美育发展需求与综合素质型、创新型舞蹈师资的严重短缺,形成了鲜明反差。在此背景下,北京舞蹈学院于2015年成立教育学院,2017年素质教育舞蹈课成为该院首门原创性舞蹈教育专业本科必修课。文章围绕课程核心任务、培养主线,展开新时代学校舞蹈美育人才培养的反思与论证。

    2021年05期 No.151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99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书评

  • 未被撤销的凝视:舞蹈民族志中的后殖民视镜——评《人民的舞蹈:广场舞的权力与政治》

    刘柳;

    这部跟随"人民"而登场的广场舞民族志著作,一方面围绕行走于"国家"和"市场"两股力量之间的"人民"及其在中国南北各大城镇中的不同身体表述,以撑出一块由各层力量所编织与博弈的权力网络;另一方面,区别于"理解他者"的民族志主张,这部舞蹈民族志领受了20世纪80年代反思民族志中的屠龙之术,在以"反思"为武器的新型战略中,显露了另一类型的西方中心主义:首先,该著重新唤出了构筑在"二元对立"逻辑上的冷战思维,选用浸透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西方社区舞蹈",作为"中国广场舞"之东方学图像的道德范本;其次,该著在民族志方法上,摒弃了"深度参与"与"具身化体悟"的民族志精髓,而止步于政府文件、官方话语与各类媒体中的广场舞形象;最后,在梳理中国广场舞历史的方式上,该著也悬置了跨文化交流的空间视野及反单线主义的复调史观,代之以历史缝合术将广场舞的前世今生,捆绑在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断面,进而遗弃良善民族志的知识诉求与道德初衷——即忽略文化持有者的生命经验,以稀释威权主义所塑造的普遍道德。

    2021年05期 No.151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89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為人民而舞——北京舞蹈学院庆祝建党百年百部作品展播

    <正>为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舞蹈学院于2021年新年伊始启动"‘为人民而舞’庆祝建党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动。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6年来的创作成果,从中选取100部优秀的原创舞蹈作品,以展播的形式广泛宣传,向党和人民汇报舞蹈艺术事业的新发展、新成绩,表达"北舞人"的爱党情怀。同时鼓励全院师生和广大校友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建党百年献礼。

    2021年05期 No.151 2+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1K]
    [下载次数:3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书讯:《“十通”乐舞曲章集粹》近期出版

    本刊讯;

    <正>北京舞蹈学院袁禾教授的《"十通"乐舞典章集粹》近期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将"十通"典籍中的乐舞资料集粹成书,不仅为乐舞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整理出可靠的论据支撑,而且为其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建设形成补充和新的积累,并为"十通"乐舞文献的数据库启动打下基础,是各艺术类科研院校研究和收藏的专业工具书。

    2021年05期 No.151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年征订启事

    <正>《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由北京舞蹈学院主办,是以反映舞蹈学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舞蹈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04年至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报核心期刊"; 2014年至今入选为CSSCI来源期刊; 2018年被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2019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2020年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2021年05期 No.151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