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微信公众号


论坛_舞蹈基础理论研究

  • 从“公孙大娘”到“中国大妈”:刍议作为中国舞蹈史最新篇章的广场舞

    胡一峰;

    "广场舞"是当下最受舆论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出现反映了艺术生活化的发展趋势,生动诠释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广场舞"具有强烈的"伴生性",它是社会文化变化的产物,而非舞蹈艺术内部逻辑演化的结果。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性特征在舞蹈艺术中的呈现,以及当代中国民众以艺术的方式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回应,"广场舞"的确立表明舞蹈或文艺与社会的互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场舞是中国舞蹈史的最新篇章。

    2018年05期 No.13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762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广场舞女性日常生活的群体互动与身份建构

    刘建;吴理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历史变迁,广场舞也成为个体追求自我生活方式的现实体现。广场舞不仅作为中老年女性进行体化实践的场域,还更是个体化社会群体身份建构的一种表征。作为体化实践的重要机制,中老年女性这一群体通过广场舞有效实现了身体展示、"集体"意义的编织及群体互动的分层效应。但在个体化社会,广场舞女性这一群体的社会身份呈现个体认同的符号化、社会形象的污名化及群体归属的情景性等悖论。为推动广场舞女性社会身份的正常化,需要建构包容性公民身份的发展路径,进而承认其平等的公民身份权利来实现社会的再嵌入。

    2018年05期 No.130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206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身体“记忆”——以广场舞蹈作为媒介的社会记忆的继承与流变

    朱紫薇;刘炼;

    广场舞蹈作为一个社会的"记忆"不仅位于民族历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同时也在个人和集体的身份认同中发挥着力量。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考察广场舞蹈作为一种社会记忆的媒介在时代的长河中不断被继承和产生的变化:一、广场舞蹈与历史之关联;二、广场舞蹈与个人、集体情感归属之关联;三、广场舞蹈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通过对凸显历史、集体、民族文化流变的媒介——广场舞蹈的考察,不仅丰富、细化这种形态的来源,而且希望能够寻觅到一条新的研究线索,并使这条线索能够具有延展性,在日后的研究中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

    2018年05期 No.130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1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广场舞:概念、功能与前景

    王渊博;

    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已经家喻户晓,然而学界对于广场舞的理论研究仍然欠缺,社会大众对广场舞活动的质疑仍然存在。本文通过社会调查,总结了广场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公共性、自发性、开放性以及非赢利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广场舞对提高参与者的身心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政治治理、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018年05期 No.130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351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精艺_舞蹈创作与表演研究

  • 新中国朝鲜族舞蹈作品创作(1949—1966)——以专业文艺团体创作为例

    朴永光;

    1949年之后,由朝鲜人身份转换成的朝鲜族融入中国社会,以公民和少数民族的身份参与到国家的各项建设当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朝鲜族舞蹈作品创作者们,正是以相应的社会、文化生态为背景,在相应的艺术语境下,创作出大量作品。本文以专业文艺团体的朝鲜族舞蹈作品创作为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案例,从"选择民间样式""关注政治形势""表现人民精神"三个方面展开陈述,旨在探讨朝鲜族舞蹈作品创作者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即1949年至1966年期间,是如何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的。

    2018年05期 No.130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2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新媒体互动技术在舞剧中的运用

    李青;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互动设计制作,及其在舞台创作和实践过程中所涉及问题的论述,以具体案例《游园惊梦》为例,阐述新媒体舞剧中的新媒体互动设计与舞台舞蹈创作上的具体实操问题,为今后的新媒体舞剧创作提供经验。

    2018年05期 No.130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肖苏华舞剧的言说方式研究

    卫艳蕾;

    从1991年肖苏华的第一部舞剧《红楼幻想曲》到2013年的现代舞剧《听说爱情回来过——白蛇后传》,原著《红楼梦》与《白蛇传》(以下简称"一红一白")都只是他借以表达的一个载体。他主张摆脱戏剧故事的沉重锁链,真正实现回归舞蹈本体的理想,通过借用原著进行创作主体的个人表达。舞剧在原著之上渗透着肖苏华的独特视角,其"借题发挥""借此说彼"的艺术创作理念充分体现在他作品的整体风格中。他"个人表达"式的舞剧创作理念,在舞剧创作上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

    2018年05期 No.130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舞者的舞蹈“心像”调查

    叶波;

    舞蹈心像是指舞者脑海中对舞蹈相关经历(现实、虚拟)有意识地重现。国外研究显示舞蹈心像的运用普遍见于各年龄层次与训练水平的舞者。其作用包括:辅助技巧学习,提高表演质量,激发编创灵感,培植舞者自信等等。本研究通过对16位不同舞种(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的中国职业男女舞者进行有关舞蹈心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他们普遍都有运用舞蹈心像的经历,而且在心像的内容、成因、场景、感官途径等方面都与国外研究结果有显著共性。同时,中国舞者心像的审美取向因为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而有别于西方舞者的心像:譬如与中国书画和诗词相关的心像体验,以及与意象、意境的密切联系是中国舞者心像独有的特征。国外心像研究的结果可供借鉴,但要发挥心像对中国舞者的促进作用,必须按照东方艺术审美标准编制心像,并对其成效进行验证。

    2018年05期 No.130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维吾尔族盘子舞当代创作流变

    袁佳;

    本文纵观康巴尔汗、阿吉·热合曼、玉米提的盘子舞和当今学院派教学组合编排、剧目创作,通过比较和归纳维吾尔族盘子舞创作的历时性变化,提炼出盘子舞技术挂帅的审美趣味、动作语言的情感交流这两大创作特点,以供未来教学与编创参考。

    2018年05期 No.130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49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摇篮_舞蹈教育研究

  • 新时代舞蹈特色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刘岚;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舞蹈特色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增强高等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深远意义。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度、舞蹈事业艺术的深度来认识舞蹈特色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从舞蹈教育实践出发探索舞蹈特色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分类范畴,自觉地建构舞蹈特色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策略。

    2018年05期 No.130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2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山西地方高校中国民间舞教学改革现状及策略

    赵萌;

    本文从地方高校保护和发展当地民间舞蹈方式方法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山西省内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本人的教学实践,在归纳目前地方高等院校民间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

    2018年05期 No.130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从闽南到闽台:论舞蹈教育的文化融凝之用

    吴卉连;

    文化融凝最早由钱穆先生提出,是指不同文化间呈现出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凝结成的一个整体。闽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且历史上曾发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长期以来,两地形成共同的民族情感和心理认同,其文化也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和互融性,呈现出相似的民情风俗与审美追求,为舞蹈艺术教育促进两岸文化融凝提供了前提。本文探讨了舞蹈教育在促进闽台文化融凝中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将艺术普及作为手段增进两岸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并提出可行方式。

    2018年05期 No.130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思维下的舞蹈科学训练路径探索——以完整的双边教学过程为例

    林欣甫;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空间距离逐渐被拉近,信息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丰富,数据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大数据思维也应运而生。舞蹈科学训练发展也呈现新趋势,将科学的数据分析运用到舞蹈科学训练中,不仅可以夯实舞蹈训练的科学性基础,也将舞蹈训练与新兴技术连接,更为重要的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于舞蹈人才的全面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05期 No.130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争鸣_舞蹈评论

  • 偶然与永恒:林怀民舞蹈的自由伦理

    吴海清;

    林怀民的舞蹈创作从其创作之初到现在,与其置身其中的现代化与传统、大陆与台湾、中国与全球、舞蹈与政治等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同时,他的舞蹈作品也与对这一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评价、参与和问题意识等紧密联系,而且也与他关于文化与自然、生存与自由、世俗与超越的感知、思考相关。林怀民对于社会文化语境与超越性之间的张力把握,促使他的舞蹈创作在偶然性生命与永恒存在之间不断探索自由的可能性。

    2018年05期 No.130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民族舞剧的文化自觉

    夏静;

    中国民族舞剧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系统中的重要成员,无论是从艺术形象创造过程,还是从其审美情趣的潮流更迭,我们都可以看到不断提升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其中所留下的痕迹。它不仅为艺术家的创作工作提供了主体性的精神指引和面对多元观念的批判意识,同时也改变了舞剧作品形成与表现的具体方式。本文借助艺术社会学理论,结合几部代表性作品,阐明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中,民族舞剧凭借着对社会价值的深层解读,从叙事过程、题材遴选和主题锻造三个方面完成自我的主体性成长,即社会文化自觉的树立。

    2018年05期 No.130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解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四种结构

    冯捷;

    文章对舞剧、音乐剧不同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包括时间性结构在内的叙述语境之建构、叙述视角的延续与变换、整全与局部之关系、叙述节奏与段落甄选原则。文章解析约翰·克兰科(John Cranko)、安杰林·普林祖卡(Angelin Preljocaj)、沙莎·瓦兹(Sasha Waltz)的舞剧及音乐剧共四个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结构特征,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舞台艺术形式表演进行对比论证,聚焦于舞台艺术作品结构的实践与学理性探讨,旨在为表演艺术的舞台实践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8年05期 No.130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03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闽南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的艺术形式与文化视角

    陈凯丽;

    闽南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于2012年由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打造完成,获得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及第五届福建省艺术节一等奖。这部饱含着浓浓闽南文化和华侨文化的作品,以朴实的舞蹈语汇讲述了一个闽南渔村的故事。作品在地方民俗艺术的演绎中传颂着人间的真善美,传达着全剧的中心思想——回归。该剧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审美判断,也对闽南文化如何走向新阶段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文章通过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即作品中各类民间艺术的展现、艺术精神的表现以及艺术情感的诗化,阐发对闽南文化在新时期如何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18年05期 No.130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求索_舞蹈文化研究

  •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探索

    徐梅;

    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艺术,其审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研究,应将中国舞蹈美学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研究结合,并树立民族民间舞之美为"大美"的校正意识。在大力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唯有不断完善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建设,加强民族民间舞蹈美学领域的研究,方能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8年05期 No.130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地域文化的多层性:赣南采茶舞的当代形态分析

    桂兰岚;

    赣南采茶舞是中国民俗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的共同浸润下,展现出独有的风格特征。文章通过对赣南采茶舞"游艺"形态与"演艺"形态的表演特征的剖析,探索赣南采茶舞乡野化的民俗特征与舞台创作的审美价值,思考民俗文化传播与非遗传承保护在当下的发展。

    2018年05期 No.130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交响_舞蹈音乐研究

  • 舞乐关系的理论基础及“同化”研究

    田旭;

    舞蹈通常与多种艺术形式联结协作,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体作为舞蹈的物质媒介,在身心两方面都有局限性,这使人之内在情感的表现需要与人之身体相对有限的表达能力之间产生矛盾。要消解这一矛盾,舞蹈必然要借助其他艺术媒介拓宽表现力。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具有最大的抽象表现力,作为纯粹的时间艺术,参与其他艺术的能力最强且机会最多。因此,舞蹈与音乐结为最紧密的协作关系,节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在舞蹈与音乐的联结协作这一现象中,隐藏着深层的规律,即"物质材料""审美效能""时空关系""舞乐节奏"四层。此外,舞蹈强大的"同化"能力使音乐从属于舞蹈,确保了舞蹈在与音乐协作过程中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2018年05期 No.130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鹅湖》“终场”的音乐与舞剧版本探究

    陈悦;

    本文以《天鹅湖》终场部分的舞剧音乐在不同舞剧版本中的"多解"现象为切入点,阐释不同的舞剧编导对同一部舞剧音乐所持的不同体认与理解。在对舞剧"终场"部分音乐的分析中,通过对音乐、舞蹈、戏剧的综合性比较研究,分析不同编导在舞剧音乐及戏剧内涵上迥异的审美体认,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对舞剧戏剧内涵与戏剧精神的不同理解,并对之加以比照和品评。

    2018年05期 No.130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音乐剧演唱教学中女声真混声演唱技巧训练与应用

    郭鹏;

    女声真混声演唱技巧在音乐剧女声教学中是一项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该技巧对推动女声音乐剧演唱能力、声音技术能力、音域的拓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文章从真混声演唱技巧为何适用于音乐剧女声声乐教学、音乐剧演唱中真混声技巧训练、女声真混声演唱技巧在音乐剧作品中的运用三大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女声真混声演唱技巧训练与应用在音乐剧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018年05期 No.130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钢琴伴奏技巧研究

    刘姝;

    钢琴作为伴奏器乐,具有宽广的音域、丰富的和声、多样的织体,能够通过弹性节奏展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内在韵律和延展性。恰当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选曲路径,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在音乐风格、音乐结构以及音乐情感上与中国古典舞身韵完美结合,达到艺术上的和谐统一。

    2018年05期 No.130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第二届“一带一路”民族传统舞蹈展演

    <正>2018年10月12日晚,由北京舞蹈学院主办,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民族传统舞蹈展演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成功举办。展演中的12个剧目以及此次展演所征集的珍贵舞蹈资料均进入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民族舞蹈学术资源库"。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对此次展演活动进行了报道。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承续"和平合作、开放

    2018年05期 No.130 2+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2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出版

    邱宇;

    <正>2018年8月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是中国文联出版社继《艺术学的文化视野》之后,为于平先生推出的第二部博导文丛。这部《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是一部论题相关、相联,甚至相扣的论集,每一单元都可成为一个专题讲座。全书由二十个单元构成,在每一单元的梳理、勾勒中,透过纷繁芜杂的史料,能够准确、清晰地把握中国当代舞剧发展脉络的主干及其本体的审美变迁。

    2018年05期 No.130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被评定为“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本刊讯;

    <正>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于2018年11月16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文社科高峰论坛暨期刊评价会"上发布《中国人文社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基于学科与期刊特点构建了不同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1291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及以前创刊)、164种新刊(2013—2017年创刊或更名)及68种英文期刊进行了评价。其中,《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被评定为"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

    2018年05期 No.130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78—2014北京舞蹈学院新时期舞蹈经典作品

    <正>~~

    2018年05期 No.13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5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