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微信公众号


第十三届“荷花奖”现当代舞比赛评委访谈专题

舞蹈基础理论

  • 试论诗、诗性思维与舞蹈的“诗性修辞”

    沈佳楠;

    诗是一种修辞化的表意文体。舞蹈与诗有类似的表意方式和艺术诉求,它们都以意象的有机组合构成意境来抒发情感或表达情操。“诗性”作为介质,它将联通舞蹈与诗的线索导向了人类普遍拥有并奠定中国文化基调的“诗性思维”,一种经由想象、隐喻等认知范式共同构成的创造性思维,它保留了原始人认识和把握世界时“以己度物”“万物有生”“万物同情”“主客一体”等思维方式,具有感性、审美性、形象性、体验性等原始思维特征,并在诗的语言表意规约与赋形下,被归结为一系列修辞思维。“诗性修辞”借助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或先在经验,满足舞蹈叙事表意等方面的需求,帮助我们填补舞蹈美学方面的修辞空白,成为舞蹈编创与审美接受之间一个具有科学理据又无需语言赘述的视觉导航,指引我们通往一个亟待探索的舞蹈美学新世界。

    2024年02期 No.168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欧洲体态律动的发展脉络与实践范式

    谢呈;傅聪;郑学铭;

    体态律动(音乐与动作)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学说与教学方法之一,其核心内涵与实践形式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走向影响深刻。文章通过追溯历史、阐释原理、探讨实践集中梳理了体态律动的基本发展脉络与文化实践样态,进一步厘清了体态律动的学术脉络与国际发展特征,提出世界体态律动发展是以法语区体态律动以及德语区体态律动为两大实践范式,战争因素、文化思潮以及实践场所的影响,使体态律动逐渐呈现出从“本源性”到“文化性”的发展路径。此外,基于多学科视角下的文化因素分析,阐明了体态律动发展的“文化性”是由于文化符号的引入、文化环境的形成与教育文化的习得而形成的“文化圈层”。“文化性”发展规律以及法语区、德语区不同的发展各具代表性,这些发展模式与特点为我国体态律动发展提供了范式参考。

    2024年02期 No.168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舞蹈史

  • 战国楚简所见军舞材料覆覈

    王晨;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第四册《相邦之道》“四肢之艺”并非军舞之姿,而是农业之技艺的代指,学者据此视为军舞材料的立论并不可信。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第十一册《五纪》“散军之仪”是“散军舞”名义来源的依据,得到了《礼记·乐记》的印证。但从历史背景、文献来源与思想意涵以及材料断限与文本层次三个层面考察《五纪》与《乐记》,后者面目清晰而前者较为复杂,应是熟悉兵学、礼学背景的好古之徒融合既往制度加工整理的拟古之作,故以《五纪》“散军舞”为据推论相关问题时应更为审慎。采取从严的标准来分析《五纪》,其所载“散军舞”包含在一个复杂的军舞体系中,应将其划分为祭祀、军舞、散军乐舞三个部分。从军舞的发展历程与形式上看,《乐记》与《五纪》“散军舞”属于军事乐舞仪典化进程中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产物。战国楚简中包含珍贵的军舞资料,但由于可资对读的传世文献阙如与竹简本身保存不佳,这些材料所能提供的信息实属有限,又往往因与其他材料混而为一而导致材料断限不明确,文本层次不清晰,甚至掺杂着某些似是而非的材料,故而先秦时段军舞研究工作需在认真辨析材料的前提下展开。

    2024年02期 No.168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汉画盘鼓舞的身体模式辨析

    高众;

    汉代画像是汉代社会文化的形象映射,其中大量存在的模式化图像更以其典型性、代表性成为今人探索汉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但从其制作上看,它们大多源自工匠群体对特定“粉本”的摹刻,并在图像配置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工匠个体的臆想与创造,这就给我们透过图像探查历史设下了“陷阱”,需要对形象与历史文化现象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辨析,汉画盘鼓舞的研究亦是如此。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汉画盘鼓舞所呈现的几类身体模式进行辨析,认为“上郡模式”大多为工匠虚构的产物,与汉代盘鼓舞的真实样态相去较远;而“中原模式”则更有可能是汉代盘鼓舞历史真实的形象映射,其构形特点不仅与各地汉墓壁画及汉代辞赋中描绘的盘鼓舞形象同属一类,为西汉宫廷女乐盘鼓舞之演变,还进一步影响了“蜀郡模式”与“兖青徐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并在东汉时期辐射至各地。

    2024年02期 No.168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2K]
    [下载次数:5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雅舞”称名考述与中古礼乐观念

    姚家欣;

    郭茂倩言“雅舞”为“郊庙、朝飨所奏文武二舞”。但先唐文献所见之“雅舞”其实并未如此明确,而是一种泛称。这是由于长期以来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礼乐观已成为文化惯性,不为人所察;同时又受杂乐舞流行影响,官方致力于雅化杂乐舞。事实上“雅舞”离不开“雅乐”,中古礼乐制度的建构促进了“雅乐”观念的成熟,也催化了“雅舞”从“雅乐”体系中的分立。宋元及之后的学者进一步完善“雅舞”的文武体系,细致辨析“雅舞”的出现时间和古今舞容,并有意识地提高雅乐舞辞的文学地位。考察“雅舞”在历史文献中的称名演变,具有礼乐观念、舞蹈史料学等方面的多重意义。

    2024年02期 No.168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代队舞、大曲辨异:以《高丽史·乐志》“唐乐”五套歌舞为中心

    张之为;

    《高丽史·乐志》“唐乐”以表演台本形式存录了源自宋廷的五套歌舞《献仙桃》《寿延长》《五羊仙》《抛球乐》《莲花台》,其乃宋代宫廷音乐演艺的直观展现。关于五套歌舞的性质,向有大曲、队舞之歧说,这说明学界对二者特性、差异的认知尚不清晰。整合中韩两国之文献、图像,互相比证,宋代队舞、大曲在音乐结构与表演形式上均有显著区别,传入高丽的《献仙桃》等五套歌舞可落实为队舞。同时,文章阐明学界最常利用的《鄮峰真隐漫录》第四十五、四十六卷“大曲”,体制糅杂,实含队舞,并分析其杂收之原因,廓清唐宋时期大曲、队舞的演变与概念变化。

    2024年02期 No.168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雅乐《太平乐》的缘起与流变

    向伟;

    日本雅乐《太平乐》常用于天皇即位礼等重要庆典,具有十分重要的礼乐意义。《太平乐》的流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传入期(9世纪以前)、过渡期(9世纪至16世纪)和稳定期(16世纪以降)三个阶段,其舞曲来源可能与《贺朝欢》《破阵乐》等唐代乐舞有关。不过,唐代乐舞东传后,逐渐内化于日本的政治环境与文化传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在研究雅乐时不能过于倚重本事,而忽视流变,需要仔细辨析其与唐代乐舞的关系。

    2024年02期 No.168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文化外交”视野下的新中国舞蹈国际影响力研究(1949—1966年)

    武艳;

    “文化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策略之一,它具有双向性、柔和性、长期性和软约束力等特点,有利于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更能为新中国缓解紧张局势,在国家之间建立对话与信任。舞蹈艺术作为我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新中国外交的三条主线:首先,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双向互动中,舞蹈交流巩固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同盟,通过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摘金夺银的舞蹈作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其次,面对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舞蹈以“文化合作”的方式形成具有国际化色彩的“东方歌舞”,在彼此理解的文化认同中,增进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信任。第三,这个时期中国舞蹈通过“文化建构”向资本主义国家树立新中国形象,成为与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1949-1966年,在“文化外交”的语境下,新中国舞蹈以“文化的形态”,担负着“政治的使命”。在国际交往中,舞蹈为树立国家形象、获得文化认同、建构文化共识等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

    2024年02期 No.168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4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949年以来广西民族舞蹈发展的历史叠写

    张占敏;

    自1949年以来,广西民族舞蹈的历史研究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艺术调查”、80-90年代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以及21世纪以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被调查的舞蹈逐渐成为地方性知识的一部分;80-90年代的“集成”把民族舞蹈更具体地写入历史;在21世纪的非遗化进程中,广西民族舞蹈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被再次普查与记录,以上三个时期的广西民族舞蹈呈现出历史叠写的过程,并形成以民族舞蹈田野调查为主的研究方法与“舞蹈民族志”的书写范式。广西民族舞蹈的历史叠写不仅是一种书写范式的构建,也是艺术的再实践与再生产过程,对推进当代中国民族舞蹈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2期 No.168 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舞蹈评论

  • “姿势”固着:现代主体的自我确证——马修·伯恩《天鹅湖》新解

    闫桢桢;

    马修·伯恩的男版《天鹅湖》作为享誉世界的现代舞文本,存在独特的批评“盲点”。文章尝试以精神分析的理论思路对这些“盲点”进行“重读”,凸显这一经典舞蹈文本所蕴含的理论阐释潜力。从剧中的人物设置,到具体的动作组织形式,马修·伯恩版《天鹅湖》呈现出一个与经典《天鹅湖》文本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并为进一步反思“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结构及其遭遇提供了鲜活的艺术形象。

    2024年02期 No.168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文学与舞台的融合中管窥舞剧《朱自清》

    董丽;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以极富有特色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虽说文学作品和舞台艺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然而舞剧《朱自清》却以舞台实践呈现文学作品,不仅实现了对朱自清文学作品的弘扬,更实现了对其人、其作品内在精神的挖掘。舞剧《朱自清》在创作逻辑上有较多独到之处:第一,运用“散点透视”的手法对舞剧的叙事结构进行布局;第二,实现了舞剧本体张力与散文文本张力的统一;第三,以家国情怀为深层逻辑铸就生命个体以及舞剧的精神之魂。《朱自清》用其鲜明的风格和精神为中国舞剧创作提供了一种类型,它所折射出来的艺术光芒在当下有着特别的意义。

    2024年02期 No.168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见微知著”与“本末悉究”——“微舞评”写作探析

    于港;

    “微舞评”之“微”在于其简短的体量,并不意味其简单的内涵,传统舞评之“传统”也并不在于评论内容的全览,两者之间是风格上的差异而不是层次上的高低。“微”之于“著”,在于“微舞评”何以在有限的体量中发挥出多限度的内容与表达;“本”“末”悉究在“微舞评”的书写范式中更强调“转译”“转化”的方法。“本”是其作为评论的功能和价值,“末”在于其评论的内容与形式,两者同出一名,共同标定着“微舞评”的写作特点。

    2024年02期 No.168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舞蹈文化

  • 土家族撒叶儿嗬表演场域与主体性别的变迁

    王传历;刘梦;

    撒叶儿嗬是湖北清江流域土家族民众用来祭祀亡人的一种仪式歌舞,原本存在着“灵堂之外”和“女性主体”不能跳丧的禁忌,由此形成其表演场域之“神圣灵堂与世俗舞台的对立”和主体性别之“男性与女性的分野”。通过观察土家族撒叶儿嗬表演场域与主体性别的变迁发现,其对立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正不断走向融合。前者经由舞台化和广场化之后已实现了多层面交融,而后者的融合在展演舞台上还差“最后一公里”。

    2024年02期 No.168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泰国北部傣泐人紧那罗神鸟舞的文化释义

    彭莉;

    泰国北部紧那罗神鸟舞是傣泐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承载了傣泐人的精神信仰、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它源于傣泐人赖以生存的文化生境。文章通过对泰国北部8个田野点的调查,对紧那罗舞神鸟舞进行深描,运用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研究发现作为傣泐人文化标识的紧那罗神鸟舞,在近年来兴起的文化复兴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傣泐人加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增进家园联系的纽带。

    2024年02期 No.168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舞蹈创作与表演

  • 论舞蹈表演创造力的培养

    段妃;

    舞蹈表演中的“创造力”,是表演者的独特能力,是舞蹈表演理论重要的研究内容。舞蹈表演的“创造力”源自个人天赋,却伴随着能力的提升、潜能的激发、造诣的独到而不断凸显,并结合各自的生命经验、文化自觉、个性创造、精神气质,逐渐形成舞蹈表演中独一无二、和而不同的神形表现。文章从“创造力”的本质入手,结合2023年全国性舞蹈展演和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演等活动中舞蹈表演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具有“创造力”的舞台表演特质,并提出关于舞蹈表演创造力培养的建议。

    2024年02期 No.168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感知、过程、创造:即兴舞蹈的意识分析

    程龙;

    文章立足于即兴舞蹈的“意识”,从意识的能动性角度,剖析即兴舞蹈中“意识”的状态、“意识”的过程以及它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更深入地认识即兴舞蹈的肌理和奥秘。同时,文章尝试探索在即兴中,舞者如何既不落入惯性逻辑,又能将表演从外在展示深入向内部寻求,真正感知自我的多重面向,从而探索个性,激发创造,最终走向“认识你自己”。

    2024年02期 No.168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舞蹈教育

  • 教学与研究的结构性融合:专业舞蹈教师培训的实证研究

    史博;程宇;

    文章基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样本调查,进行艺术院校专业舞蹈教师培训的实证研究。调研发现,舞蹈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科知识的吸收和开发十分重视,但出现忽视教学实施过程研究的情况,教学生态对教学现状和教师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研究建议,在舞蹈学科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与研究的结构性融合,进一步倡导复合式教学理念,促进教法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以及跨学科研究,构建教学与学术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教学生态。

    2024年02期 No.168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46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舞剧“双人舞蹈戏剧技术”课程建设探析

    孙晓娟;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舞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学理念与方法不断更新,舞蹈教学内容也得以不断创新。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以舞剧表演人才的培养为实训参照,探索戏剧性的舞蹈语言建构方式和体系建设。舞剧表演体系下的“双人舞蹈戏剧技术”课程的创新体现在表演形式、编创需求、肢体语言风格、审美特色等方面。由此,本文从“舞剧表演”语言出发,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内容实施三方面分析舞剧表演体系中双人舞表演的特点与表现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剖析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从而清晰地认知“舞剧表演”语言中双人舞技术建构的有效手段,为舞剧双人舞表演课程的实施提供有效借鉴。

    2024年02期 No.168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弹力带在现代舞技术训练中的实效功能探析

    余梦露;

    弹力带训练近年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专业领域,成为有效的辅助训练手段。现代舞作为一种个性、自由与包容性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肢体表现力的多元化训练成为现代舞教学中的核心思想。由此,文章将弹力带训练与现代舞技术教学相融合,从肌肉能力、身体感知、路径体验与动作开发中分析二者的互融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舞技术训练组合中的具体动作,剖析弹力带对身体能力与身体意识的实效功能,从而清晰认知弹力带训练在现代舞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旨在为现代舞技术训练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构建提供有效借鉴。

    2024年02期 No.168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