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卿青;
文章从辨析现代舞和当代舞蹈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开始,指出当代舞蹈拒绝被界定的现状和原因。进而通过西方舞蹈学者的相关讨论梳理出当代舞蹈范式转移的三个特点,主张当代舞蹈应该是舞蹈发展到当下最前沿的艺术实验,是对舞蹈作为艺术媒介本身以及舞蹈对不同地域的文化和人的境况的最新思考。文章借用法国理论家朗西埃的"美学制式"及其所提出的"特异性"这个现当代艺术的内部发展逻辑,进而关联到个人主体性,即关于什么是当代人的探讨,这构成了文章希望强调的当代舞蹈的前提。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当代舞蹈之所以当代首先应该是福科以及阿甘本意义上的当代人,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具有了个人主体性的艺术家,才是当代舞蹈何以当代的前提,才能够有能力思考并实践最前沿的艺术实验以及对当下现实的干预。这是进一步理解当下国内外发生的各种当代舞蹈实践活动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工具。
2019年01期 No.132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94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柳;
艺术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受到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深刻影响,其晚产和依附性的学科境地,使其遗忘身体和感知觉在艺术形式中的特殊意义。尽管反思人类学对于身体和情感有所关注,使艺术研究开始恢复感性之味觉,但舞蹈研究却因边缘的学科处境,一直以来被整体主义所制约,舞蹈艺术的本体感知经常被忽略。为反思根植于艺术人类学中的理性传统与实证惯性,文章以部分田野经历为基础,反思舞蹈研究中现代主义方法论的局限,探讨"体验式"参与观察、"二度创作"及"个体"行动者在舞蹈研究中的意义。
2019年01期 No.132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下载次数:92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姝曼;
表演作为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属性,自始至终是人类学讨论的重要话题。随着表演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其理论范式和视角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弗兰克·J·克罗姆编纂的论文集《表演人类学读本》作为这一领域的新成果,通过前沿的表演研究理论、方法和全球视野中的文化实践,探索表演的意义和价值。以此为基础,文章梳理出"舞台表演与审美实践""日常生活与功能性表演""口头文学与言说艺术""社会戏剧与仪式庆典""民族国家及政治展演"五条线索,阐释人类学视野转换中的"表演"。《读本》作为研究表演人类学的多视角、跨学科的"百科全书",为舞蹈表演和人类学观察带来反思和借鉴,即在学术研究中,研究者不仅要将表演放到更宽广的视野中,更重要的是用互动和转化的观点看待文化,进而研究和发现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本质。
2019年01期 No.132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袁艺;
文章通过对西方实验性舞蹈影像代表人物艺术行为与作品案例的深入分析,着重梳理出当代西方实验性舞蹈影像"为镜头而舞"、身体影像化后的时空重构、形式主义倾向及选材边缘化等区别于剧场舞蹈的创作行为特质,并依托屏幕表达的媒介形态,从舞蹈影像的混杂、跨学科属性上进一步把握西方实验性舞蹈影像的语言形态与审美取向。西方实验性舞蹈影像在身体与镜头的双重书写中以真实与虚拟交互的媒体符号,物理与心理交叠的镜像隐喻,完成剧场化身体到影像、数字化身体的媒介转换,在创意实验的多样化、个性化审美取向与反常规身体的社会政治诉求中实现对传统舞蹈思维范式、表演形式、身体美学的超越。
2019年01期 No.132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下载次数:92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蒋树栋;
陶身体剧场是国内近年来体制外舞蹈团体中较为活跃的一支,形成了国内独树一帜的现代舞审美风格。"身体"和"形而上"在很多传统哲学理论中是对立存在的,但是陶身体剧场却剑走偏锋,用不加修饰的纯肢体动作将作品带上了形而上的意味。陶身体剧场创作的"数位系列"作品是该团从建团以来一以贯之的作品线,从《重之三部曲》到《9》,它们代表了时间与成长。"数位系列"作品是陶身体剧场的"名片",通过对它们的分析能够揭示陶冶的舞蹈观。"数位系列"的所有作品在形式上是较为接近和相似的,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也能够探析出陶冶对于舞蹈作品的表达观念,更深层地挖掘出从"肉身"走向"业身"的创作路径。
2019年01期 No.132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下载次数:98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熊晓辉;
在土司统治时期,铜铃舞被看作是土司用来教化土民的工具,但从这种舞蹈活动的民间演绎可以发现,铜铃舞是土家族身份认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土家族铜铃舞在表演程序、表演内容、表演语境、叙述方式等方面都保留了土家族特色,并带有强烈的祭祀性。这种行为在祭祀仪式中往往使人容易进入痴迷状态,这就是学者们常说的阈限阶段。铜铃舞是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土家族铜铃舞进行探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2019年01期 No.132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9K]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远满;
以岁时节日、人生仪式、信仰习俗为主的民俗活动,为民间舞蹈提供了广阔的传承空间,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特征尤为明显。文章基于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式的田野调查,以诞生仪式中的"花鼓子"和丧葬仪式中的"撒叶儿嗬"为个案分析,指出民族民间舞蹈是族群情感的集体化表述,是人们用身体语言记录下来的社会文化史,它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传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应重视民族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2019年01期 No.132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5K]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朱宇翔;
文章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个案,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在土家族摆手舞中的运用,探讨动作捕捉相关技术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保护中的应用前景,进而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数字化保护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通过个案研究为我国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可行性的新思路。
2019年01期 No.132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4K] [下载次数:933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徐小平;张帆;
在"紧扣时代脉搏,深耕主旋律现实题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等创作原则的指引下,文章认为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已走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但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纵观当下许多少数民族舞蹈作品,仍具有创作题材的雷同、内容现实观照的缺失、编导自身的创作桎梏等种种弊端。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作为中国当代文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舞蹈编导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心,进而提升少数民族舞蹈作品的精神意蕴,有待理论界就此进行深入探赜。
2019年01期 No.132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6K] [下载次数:80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萍;
2018年各类舞蹈创作论坛进一步引发了对当下舞蹈创作问题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文章聚焦于舞蹈创作的两个贫弱:一是创作主体精神深度严重滞后于时代,无法把握生活现象本质,更无从承载时代精神内涵,何谈进行深层次的审美判断与美学反思;二是结构与媒介形式策略研究过于笼统散漫,针对既有的实践经验缺少系统性梳理与转化,更缺少有关形式、方法与功能的具体理论与方法论研究。面对以形式审美、技术性审美和风格性审美为审美终点的普遍追求,面对舞蹈创作日益呈现出来的空心化特征,本文呼吁美学前置并于此统御下展开对舞蹈结构、形式及语言创新的多维思考。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语境,对舞剧、舞蹈剧场等相对复杂的创作形态提出构筑意义价值系统的高阶美学要求,在美学前置的价值引领下,依据现有的舞蹈艺术创作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有益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从结构、形式及语言创新等角度带来更多的思考。
2019年01期 No.132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1K] [下载次数:1004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张麟;
以美学视角切入,文章聚焦于对舞剧艺术在舞台呈现过程中艺术审美特征的思考,提出舞台意象创造是舞剧艺术美学的本质。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建立在如下两个层面:其一,舞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借事抒情,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体情感的融入,由此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创作主体从客观物象中找到主体情志,并通过舞蹈的形式和语言体现出来。因此,故事成为抒情的理由,抒发情志才成为舞剧的核心,这是舞剧意象成为舞剧美学本质追求的原因之一。其二,舞剧语言的特点决定了舞剧在艺术表达方面不同于文字语言,而是贴近于"诗体",由此,在"意—象—言"的表达过程中,意象就成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基于此,笔者认为判断舞剧是否成功的标尺就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其意象的传达。另外,意象说决定着舞剧叙事的方式和手段。
2019年01期 No.132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4K] [下载次数:958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娟;关樱丽;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民族舞剧《丝路花雨》问世。该剧以古代丝绸之路中外交流为背景,以敦煌壁画的舞姿为素材,以友好邦交为主题,运用独特的舞蹈语言和巧妙构思,成为世界舞剧的经典之作。文章立足剧本构成,重点从素材的选取、舞姿的提炼、角色的塑造、剧情的发展等方面,通过结构、解构、重构三重维度分析舞剧的剧本构成,诠释其历史文化价值。
2019年01期 No.132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6K] [下载次数:111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竹君;樊咫辉;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古典芭蕾舞剧艺术史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之一。在脚本设计上,舞剧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生动形象。在音乐创作上,这部舞剧也标志着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生涯的重大变革。文章以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为研究对象,从戏剧需求与音乐创作方向入手,对舞剧音乐进行深入分析,为如何更好地处理音乐、舞蹈与戏剧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2019年01期 No.132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4K]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熊小玉;李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努力实现"两创",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南丰跳傩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如何在传承过程中对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下乐舞创作的重要命题。笔者以大型原生乐舞作品《傩·情》为例,分别从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引用、音乐文化的隐喻、音乐的现代性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指出《傩·情》在传承南丰跳傩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旨在为创作高质量的舞台作品提供典范,也为当今音乐创作中如何处理民族与现代、民间与专业、东方与西方的借鉴与融合提供有益的启示。
2019年01期 No.132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8K] [下载次数:70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