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立部伎”乐舞产生时间新论
张维;柯黎;
摘要(Abstract):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稽考、逻辑推理及考古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坐、立部伎"的产生时期这一存疑提出了新的观点。
关键词(KeyWords): 坐、立部伎;唐代;隋代;新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维;柯黎;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岸边成雄.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 [2]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中华书局,1973.
- [3]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 [4]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 [5]邹跃飞.关于唐代燕乐“坐、立部伎”的几个问题[J].乐府新声(2),2002.
- [6]后晋·刘煦,张昭远.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7]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 [8]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J].文物(9),1974.
- [9]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 [10]其实,《旧唐书》卷六十·列传第十“宗室”中有记载:武德七年(624年)李渊赠河间孝恭“甲第一区、女乐二部、奴婢七百人。”(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2349页)以上有“女乐二部”,若此“二部”为“坐、立部伎”,则说明“坐、立部伎”在唐武德七年就已经存在,并已用来赠送下面的王臣。但高祖是无暇创乐的,则“坐、立部伎”之产生可能在唐代之前。
- [11]参见《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期第84页)图三0《墓志铭》:“贞观四季十二月寝疾薨于京城延福里。”
- [12]宋·王应麟.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书店年影印本),1988.
- [13]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未找到此时有关“立部伎”的记载。秦序在《唐李寿墓石刻壁画与坐、立部伎的出现年代》中谈到:“因为中国先秦以来一直为历代统治者尊崇的雅乐制度,就有‘堂上’、‘堂下’、‘坐奏’、‘立奏’的形式,所谓‘堂上登歌’,‘堂下乐悬’,坐、立部伎必与此有关,当是一种仿照。”(见《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二期)笔者认为,这种中国先秦以来一直被尊崇的“制度”,它是中国封建礼乐等级制度的典型表现,极大地显示了在权者的身份及等级观念、对文治武功的炫耀及对朝廷森严统治的维护,如岸边成雄认为:“坐、立部伎”是“明显地基于雅乐的坐和立”(见《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第76页),《白虎通》则曰:“歌在堂上,舞在堂下,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上德而下功。”(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之《钦定四库全书》第850册第15页)可见,这种“制度”都是相对而生的,既然有“坐部乐”,“立部乐”是“立部乐”是否也应该存在呢?
- [14]宋·陈.乐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钦定四库全书》第211册),1986.
- [15]关于“设乐”一名在《资治通鉴》卷一三七“齐纪三”中也有出现:“甲戌,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来聘,为之置燕设乐。(按‘’通‘燕’,可参见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文大辞典》第14797页)彪辞乐,且曰:‘主上孝思罔极,兴坠正失。去三月晦,朝巨始衰_,犹以素服从事,是以使臣不敢承乐之赐。’朝廷从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出版之《钦定四库全书》第307册第50页)如果以上“燕设乐”就指“设乐”的话,那么“坐、立部伎”之产生还可能上溯至南北朝时期。
- [16]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J].考古(10),1959.
- [17]由张盛墓中的坐部伎乐舞,笔者不禁联想到秦始皇陵的“乐府钟”,它可谓史书记载晚于史实时间的最好证明:“关于‘乐府’的名称始于何时?《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乃立乐府,条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颜师古注:‘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哀帝时罢之。’秦始皇陵‘乐府钟’的发现,证明颜师古的说法不确。‘乐府’之名秦代已经出现,汉承秦制,乐府之名继续沿用。”(袁仲一《秦代金文、陶文杂考三则》,见《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四期第92页)
- [18]来自吴钊《图说中国音乐史》。(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 [19]李寿墓石椁坐部伎线图来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之陕西、天津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李寿墓石椁舞伎线图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